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两性教育 >

肥胖等于体重过重?3招小技巧 儿科医师教你健康控制体重

发布时间:2022-11-23 17:58
标签:
肥胖是已开发国家重要的健康议题,儿童过重或肥胖除了影响健康并增加罹患高血压、第二型糖尿病及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外,甚至在成长及社交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儿童时期的肥胖也与...

肥胖是已开发国家重要的健康议题,儿童过重或肥胖除了影响健康并增加罹患高血压、第二型糖尿病及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外,甚至在成长及社交学习上也会受到影响。儿童时期的肥胖也与成年后的肥胖有关,若不多加留意,这些健康风险就会跟著孩子一辈子,实在不可不慎。 儿童肥胖的定义 很多爸爸、妈妈会以为肥胖就等于体重过重,其实没有这么单纯;肥胖在医学上的定义是脂肪的过度累积,但量测体脂肪需要许多精密仪器,不是单靠家用体脂计就能准确得知的。目前比较有共识的是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来定义肥胖,这个数值是用体重(单位为公斤)除以身高(单位为公尺)的平方,与身体的脂肪含量、发生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机会都有显著的关联性。 如果BMI大于等于85百分位就是过重、95百分位则为肥胖。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到卫生福利部网站下载「儿童肥胖防治实证指引」,里面有儿童在不同年龄、性别的BMI正常范围与过重、肥胖的数值。另外,肌肉含量高也会让体重跟BMI增加但却不能说是肥胖,有名的例子是篮球选手林书豪跟政治家连胜文曾经有相近的身高、体重与BMI,但林书豪大概不会有人担心他肥胖;相对来说如果整天不动坐在沙发上、肌肉量很少,就算BMI仍在正常范围还是有可能为过重或肥胖。

肥胖等于体重过重?3招小技巧 儿科医师教你健康控制体重

儿童肥胖的成因 在评估疑似肥胖的孩子时必须做全盘的问诊与身体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与可能的成因,像第二型糖尿病、甲状腺低能症以及小胖威利症的患者就常会合并肥胖;过去的身高、体重成长、发展、饮食、活动、家族史、用药、社交与心理状态都是评估的重点。虽说如此,里面有很多因素其实无法靠人为改变;例如早产、先天性疾病、家族遗传等。因此,以下将简述几个造成肥胖的环境因子,也是在预防或治疗肥胖时应优先考虑的面向: ●含糖饮料 过度摄取含糖饮料或果汁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一杯手摇饮料往往就占了孩子一天应摄取热量的四分之一。另外,牛奶、豆浆、或现榨果汁虽是有营养的食物但都不可当作补充水分的手段,应提供孩子乾净的饮用水;一岁以前的孩子以母乳为主食是个例外,并不需要常规喝水。(延伸阅读:孩子肥胖率偏高 专家点出2大原因)

●电脑、电视等3C产品 长期使用电脑、电视等3C产品会导致肥胖,主要的因素除了这些静态的活动会让身体的代谢速率下降、减少能量消耗以外,对饮食内容的影响也是一大威胁。例如在电脑或电视上看到美食广告就口水直流,或是看场紧张刺激的好电影在不知不觉间就吃了一大包爆米花。这些食物的摄取都跟我们的身体需求无关,而是受到刺激后激发出来的食欲;研究发现就算不增加运动量,只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自然就会降低整天的热量摄取以及肥胖的发生。 ●睡眠 睡眠不足或不规律的睡眠时间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内分泌的调控有关。另外,睡眠不足时身体摄取食物对脑部带来的欣快感会更加强烈,长期加班熬夜或值班的工作者容易暴饮暴食就是这个道理。 ●肠道菌相 研究发现肠道菌相的改变与肥胖有关。良好的肠道菌相建立有赖健康的生活习惯与饮食,而服用益生菌是否能够改善肠道菌相甚至避免肥胖目前证据不足,不应作为预防或治疗肥胖的主要方式。 儿童肥胖的治疗 在治疗肥胖之前我们必须先对治疗目标有正确的认识。肥胖是一个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虽然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会增加罹患肥胖的机会,但肥胖也不能与放纵自己、不注重健康或贪吃画上等号,很多正常生活饮食的人还是受肥胖所苦。因此,肥胖的治疗不是检讨自己,也不是要减掉特定数字的体重,而是要拥抱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身体状态。除了建议所有怀疑肥胖的儿童都应就医检查、追踪外,以下简单介绍三个小技巧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饮食、生活习惯,甚至成人也可受惠于这些方法喔!

肥胖等于体重过重?3招小技巧 儿科医师教你健康控制体重

●行为策略 从根本上制造或消除动机才能有持久的健康行为,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自我监测─详实记录每天吃下的食物组成、份量与生活习惯。 2.刺激管控─从自我监测中发现的不健康饮食可透过这个步骤移除,例如用乾净的饮用水取代冰箱里的含糖饮料、把柜子里的零食饼乾替换成桌上新鲜的水果、移除卧室里的电视以及手机使用时间控管等。 3.设定目标─目标不应是体重减了几公斤,而是有没有达成健康的行为。这个目标必须是清晰、可测量而且即时的,例如一周只能喝一次含糖饮料、每天只能看30分钟的电视或手机等。 4.约定与正向强化─比起用罚则来吓阻不健康的行为,奖励孩子配合健康生活更容易达成长久、难以撼动的习惯。例如配合不喝含糖饮料一周可以选一本故事书让爸妈睡前念给自己听等。

●全家总动员 孩子的行为与照顾者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果单纯聚焦在孩子身上而忽略其他家庭成员就不容易有持久、有效的改变。尤其家庭的所有成员共享相同的生活空间,要把孩子的饼乾收起来自然不能留下爸爸的爆米花、要让孩子不喝冰箱里的可乐不如把妈妈的啤酒也换成饮用水吧! (延伸阅读:学童肥胖都因爱喝手摇饮!三分糖降低甜度?珍珠、椰果才是主要热量来源)

●让孩子参与 比起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2岁以上的儿童通常很有主见、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如果孩子能够理解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并自主提出改善的方案就很理想。这个过程不只会让照顾者与孩子充满信心也能避免一下子订定太过远大的目标、难以持续。凭借吓唬的方式让孩子害怕肥胖带来的后果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行为改变但多半不持久,建议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最后,有些比较严重的肥胖还是需要药物甚至是手术的治疗以及心理咨商、复健等辅助才能改善,可转介至小儿肠胃科或内分泌科进行全盘的规划与处置。希望透过本文的说明让爸爸、妈妈们能够注意孩子肥胖的问题,与医师共同努力建立全家人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远离相关的健康风险啰!

(延伸阅读:孩子爱吃糖分、爱喝含糖饮料.小心肥胖、糖尿病同时找上身!)

从健儿门诊的欢笑声到加护病房中的生死狭缝,苏医师秉持著温柔、坚定的态度给他的病人带来最专业、符合科学实证的治疗与建议。透过自身专业与主讲的Podcast「儿科怪兽日记」希望成为爸爸妈妈们危难时的靠山、养儿育女的好帮手。 ‍♂本文由【儿科怪兽日记 - 苏一宇医师】授权,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Podcasts:儿科怪兽日记 (iOS、Android、SoundOn、Spotify、KKBOX均可收听) 现任:•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 儿科主治医师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 新生儿暨儿童加护病房主任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儿童医院 兼任主治医师 经历:•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儿童医院 住院医师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研究医师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儿童医院 儿童重症科研究医师 •台北慈济医院 儿科主治医师暨重症专责医师

整理/Zelia Huang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妈妈宝宝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