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宝拉·史班(Paula Span)记得,孙女第一次问起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只有三岁多一点。
「奶奶,妳快要死了吗?」
没有人比幼儿更直白。史班想了想,尽量实事求是地达到:「是的,我有一天会死,但那还有很久很久。」
其实史班已经70岁了,她的死亡大概不会在「很久很久以后」,但是对一个学步儿来说,20分钟就是永远,所以史班这样说也不算夸张。 推荐阅读:「死亡跟无常离我们很近」,Ella哽咽若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劲宝怎么办?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如何跟学前儿讲「死亡」?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注意到死亡,也许从无意中看到死掉的瓢虫开始,游戏时可能也会牵涉死亡的剧情。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死亡的意义,游戏时假装一个巨人吞掉一只猫熊,过了一会儿吃撑的巨人就会把猫熊吐出来,而猫熊毫发无伤。
心理学家指出,跟学前幼儿谈生死,是完全符合其年龄的话题。重点是怎么谈。
随著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病毒令校园、公园关闭,众人戴上口罩,家长频频提醒孩子洗手,可能伴随著一句严厉的提醒「不好好洗手你会生病、会死掉!」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异样的氛围,很难不问起死是怎么一回事。
大部分孩子的第一个死亡经验,可能是宠物死去。但第一个人类死亡经验,极可能是祖父母去世。流行病当然不幸,但也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我们跟孩子谈谈这个平常难以启齿的话题。
别说「他只是睡著了」、「他去一个更好的地方」
父母往往会避重就轻,芝加哥创伤咨商师基亚·费雷尔(Kia Ferrer)说:「很多父母会说,可是爷爷奶奶已经活了很久,他们交了很多朋友,见证了历史,现在该是他们休息的时候了。」
但是这番话只能安慰自己,不能减缓幼儿对死亡的疑虑。发展心理学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死学讲师苏珊·布拉克(Susan Bluck)说:「如果我们这样应付一个4岁孩子,他就会学到:死亡是一件坏事,是不能谈的事。」 布拉克解释:孩子在学龄前,就应该学会关于死亡的三个基本概念:第一,死亡是不可回复的,「上了天堂就不会再回来」。第二,死亡会使生物体失去所有的功能。第三,死亡是普遍性的,所有的生物都会死。
但我们也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说教。唐娜·舒曼(Donna Schuurman)说:「不要闪避孩子提出的问题,但不用做过多解释。」舒曼是波特兰道吉死亡中心(Dougy Center)执行长,该中心专门辅导幼年失怙的孩子。她说:「告诉孩子死亡是什么。听听孩子怎么想。给他们时间消化心中的感受。然后轻松地说:『好了,我们去玩吧。』」
对于死亡,每个孩子能接受的、能理解的范围,视年龄与个人心智发展而有所不同。学前幼儿可能还不明白葬礼的意义和成人世界各种各样隐晦的说法,所以我们解释死亡时要尽量用直白的字眼。例如,史班说,不要说什么「我们失去爷爷了」、「爷爷睡著了」、「爷爷去一个更好的地方了」。这些说法只会令孩子更迷惑。
费雷尔说,从5到7岁起,孩子就开始了解生命的周期,知道万物有生就有死。爸爸妈妈可以告诉他们,人也跟其他动物植物一样,会长大、会死掉。对更小的小孩,可以用玩具做比喻,即使3岁小孩也理解玩具有旧得坏得不能再修理的时候。至于葬礼仪式的意义,可以在孩子8岁以后再慢慢带领他们认识。
整理/林洧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