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整死另一半的育儿队友,令人心累
婚姻与家庭的难题,随著社会发展,有些地方进步了,有些地方却始终每况愈下。育儿路上整死队友的行为,也历经了许多变化。
常见的育儿猪队友,有以下几种:
1.丧偶式育儿:在家不在家,有他没他都没差
有些人当了爸妈,好像给钱就完事了。照顾孩子穿衣服、吃饭、睡觉,等等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他们一概不管,好像只要花了钱,伴侣就应该拿钱办事,乖乖扮演孩子的褓母。但现代小家庭多是双薪家庭,夫妻两人都有工作。大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孩子,却不见公平。一个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另外一个人为了孩子,只得继续压榨自己的心力。
丧偶式育儿便是如此,明明孩子双亲俱在,不负责任的那一方形同离世,彷佛三人组成的家庭,实际上是一个单亲家庭。
2.诈尸式育儿:平常瘫痪,有事跳脚
和丧偶式育儿相比,诈尸式育儿让人想起唐代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薛平贵出外打仗,留下妻子王宝钏一人在家,苦守寒窑十八年。有些爸爸不照顾孩子,妻子早已不抱希望,可是有天当爸的不知哪根筋不对,突然开始介入对于孩子的管教。就像薛平贵,当王宝钏渐渐习惯老公不在的日子,结果有天老公不声不响的回来了,还想指点她的生活。
诈尸式育儿便是如此,有些人平常对孩子不闻不问,其实另一半自己苦虽苦,时间长了也能摸索出一套照顾孩子,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孩子也渐渐习惯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成长方式。毕竟当孩子学习的标准只有一套,他只需要适应这一套。再难,一般人在3-6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心理都能接受现实。
此外,诈尸式育儿不只是家里平常不管孩子的人,突然管起孩子。有时是父母双方同时进行诈尸式育儿。
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并不罕见,有些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一年一两次回家时间长一点,因为长年不在家,跟孩子也不亲,管起孩子,让孩子有很大的反感。还有些父母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孩子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基本是一个人在校独立生活,他早已发展出一套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可能某个寒假或暑假,孩子在家待的时间长一些,有些父母就忍不住要对孩子吃饭、睡觉、读书等等各种生活事项,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想要改变孩子。这都会带给孩子莫大的不适感。毕竟对这些孩子而言,某些家长平常死透就算了,偏偏老爱突如其来的诈尸一下。诈尸之后也不是从此活过来。过段时间,这些父母又躺了下去,对孩子不闻不问。
在这种氛围下,要求孩子要跟自己亲近,要孩子顺从自己,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暴力。
3.补刀式育儿: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干
有些人在家,面对另一半和孩子,该亲力亲为的活儿基本不干,但也不会突然一时兴起,挑活来干。有些人喜欢补刀,好像他的工作就是家里的监察员,问题他也没有什么育儿方面的专业,大多是看了几篇文章,就以为自己是专家,对家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指手画脚。
偏偏指手画脚又只是理论派,不是行动派。看到不顺眼的,在旁边批评指教,冷嘲热讽。要他自己上,整个人又缩了回去,刚放下的pad又拿起来了。这种补刀式育儿,特别让人心寒。就像一个人已经很努力了,旁边最亲近的战友却拼命扯后腿,泼冷水。好像所有对家庭的付出,反成了一场错误。
有些人结了婚,却没有准备好参与家庭生活
存在心理治疗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我们自己,活出我们自己,我们不只要探寻自我,还要参与进其他人的生活之中。这种参与有风险,因为当我们参与进他人的生活,我们可能离自己的中心更远,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甚至受伤害。
如果我们不愿意走出这一步,我们可以避免受伤,但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认清字我的面目,遑论如出自我。人就是如此矛盾,在开展自我,参与他人生活,影响他人与受他人影响的拉扯之中一步步成长。
换句话说,某些人虽然结了婚,但他们并未真正准备好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之中,同时抗拒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他们通过保持自己「独身」的状态,来保护自我不受他人影响和伤害。这是一种过度自我保护,甚至形似被害妄想的状态。
别以为拿钱回家很了不起,相反地给钱了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丧偶式育儿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绝对的「他者」。一位家庭成员将自己和家人隔离,他是整个家庭的局外人。
别以为拿钱回家很了不起,这就和某些人捐款的道理一样,「我都给钱了,剩下的事情与我无关」。实际上,这些捐款的人通过捐款,撇清了自己和需要帮助的人之间,建立真实连结的机会。给钱并不是一种参与,因为给钱无法让孩子对自己产生爱与信任。相反地,给钱了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没人可以空气育儿,必须亲自下场
补刀式育儿,同样是一种过度自我保护的状态。他们必须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就像一只习惯待在高处的猫,必须俯视他人,他才有安全感。
问题是,这种安全感是虚幻的,因为批评能带来一种「我很行,你不行」,居高临下的自我价值感。然而,这种批评无法增进与伴侣之间的沟通,换言之,对夫妻双方的关系没有增进。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到底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和伴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没有人可以空气育儿,育儿总是需要通过某个人亲自下场。丧偶、诈尸或补刀,都是把育儿看得比伴侣更重要,没把伴侣当人看,而是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这就好像一个人的马桶坏了,但他不愿跟工人接触,也不愿意自己干,却期盼马桶自己修好。
提醒伴侣不负责任的风险:失去爱
丧偶、诈尸或补刀式育儿,背后呈现出的是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当一个人的自我处在「过度保护」、「关闭连结」和「拒绝成长」的心理状态,育儿就成为家中其他成员的苦差事。然而,这分苦差事原本不苦,因为照顾孩子的大小麻烦,那其实是我们体验与孩子之间亲密互动,和孩子建立深厚亲情的唯一方式。
如果我们的伴侣不愿肩负起责任,我们必须提醒他不负责任将带来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失去伴侣的爱,失去孩子的爱,甚至某天被这个家驱逐。当某些人舍弃了对孩子的照顾,表面上他好像得利,他避开了柴米油盐醋的家庭俗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