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试炼与苦难的心理力量「心理韧性」(resilience),每次谈论到它,一定都会提及这项研究:1950年代美国夏威夷群岛考艾岛,是一个失业游民、酒精中毒者和麻药上瘾者聚集的重地,岛上的社会适应不良者太多,导致犯罪率高。学术研究者以岛上830名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长期追踪调查,研究从孩子变成大人的整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他们对社会适应不良,让生活变得不幸。
即使出生环境不好,仍有72名孩子顺利成长,归功于:身边有理解并支持他们的照顾者!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功能较低的孩子,越不容易适应学校与社会,尤其当主要照顾者个性或精神健康出现异常的时候,对孩子只有坏的影响。心理学家在这项实验中,有另外追踪「环境最恶劣」的201名孩子,他们的父母不是酒精中毒者就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些孩子长到18岁成年以后,相较其他一般孩子,有较高机率变成社会适应不良者。但心理学家发现一位叫麦可的孩子,出生在最恶劣的环境,但18岁的他却开朗活泼,非常有魅力。学业成绩从国小就隶属于前段班,阅读能力水准高于其他同龄朋友。
他以前十名的成绩考上美国大学,曾担任学校社团社长与学生会会长,为美国本土有名大学的奖学金得主。心理学家原以为麦可是非常特殊的例外,没想到她又发现其他相似的案例,出生于极贫穷家庭的201名孩子之中,有72名顺利成长。身为学者的她直觉认为这些孩子能够战胜困境,顺利长大必有其共通点。经研究发现,那个促使他们不屈服险恶环境,发挥异于常人的力量来自于「心理韧性」。
为什么他们拥有「心理韧性」?因为这72名孩子的身边,至少有一位能够给予理解的大人,可能是爸爸、妈妈、奶奶、叔叔舅舅、姑姑阿姨或任何孩子能够倚靠的人,他的存在促使孩子顺利长大成人。法国发育心理学兼临床心理学者波娄(Didier Pleux)博士于《孩子的心理韧性》一书描绘这种孩子的情感特征如下:
心理韧性好的孩子情感特征
不会想与大人做出同样的行为。 诚实表达自我情感。 爱自己。 在日常琐碎生活发现快乐。 活用自己的优点。 独立性强。
父母该何帮助他们培养这些能力?
对100多名的高中生做调查,「孩子期望父母怎么对你,会让你心情舒坦,受到鼓舞?」有很多孩子回答给零用钱或吃美食,也有孩子回答希望父母对他别抱有关心,或者妈妈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就好。撇除生活支援,我再问他们:希望爸爸妈妈以什么样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沟通,以及希望爸爸妈妈说什么话鼓舞自己?我想借由孩子的回答,更具体知道他们希望从父母身上获得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其中,最多孩子提及的答案整理如下:
孩子期望父母的行为
开心地打招呼。 举手击掌。 我说话的时候,鼓掌惊叹「哇!」 竖起大拇指,比V或OK的手势。 无论我说什么都欣然接受,摆出吃惊的表情。 拍拍背部和肩膀。 惊喜(给零用钱、巧克力、运动鞋等)。
孩子期望父母说的6种话(包含文字讯息)
哇!长大了唷! 真棒,真可靠。 有机会的。 作为你的爸爸(妈妈),真骄傲。值得我们信任。 你可以的。 认真的样子真美。
看到你就很开心。
做得好。 天啊,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 不愧是你,真引以为傲。 应该很辛苦吧,边做要找时间边休息啊。 太了不起了! 谢谢。
试著相信孩子、认同孩子,以及感谢孩子,其实会发现并不难。熟悉后,会更简单。利用这些方法提升孩子的心理韧性与自尊心,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更坚韧扎实吧!每天试著说一句孩子想听的话,或做一件孩子期望父母做的事,如何?虽然孩子在你面前会手脚蜷曲,全身觉得肉麻,可他转身后,又会笑咪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