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自古流传至今已然备受争议,然而,先不论其道理存在与否,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延伸的说法,那就是「天下无不是的长辈」,为什么呢?是或不是,只是取决于对事的看法各有所异
天下无不是的长辈,这之中的「不是」所指并非长辈都不会有过错,即使有,不要过度放大、过于在意就好,因为所谓的对错,很多时候只是双方对事的价值观与看法不同而已。就学时期熟读的《弟子规》中其实有句话,就传授了与长辈化解歧异的秘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意思是指,「父母亲有过失,子女要劝谏其改正,劝谏时不可板起面孔,脸色要温和,话语要柔顺。若父母亲不接受劝谏,就要等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
原文虽然指的是父母,但换作长辈,道理也是一样的。因此当意见不合时,最先要改正的不是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只要稍微调整下沟通方式,说不定就能在不影响彼此原先观点的情况下达成共识。沟通如果无法奏效,那就尽管无视那些不是倘若沟通无法很好地产生效果,又该怎么办呢?那,就无视吧!除非长辈的「不是」已经影响到自身的决策与生活上,否则没必要为了舒一时之气,打坏彼此的关系。
况且,当你认为长辈有过错时,长辈或许也抱以同样的想法,因为所谓的对错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既然双方都没有真正的对或错,只是观念上的落差,那又何必非要将彼此观念「导正」成一致?释然接受世代间的各种思想差异,有时能让关系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