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有过这种时候吗?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拖著疲惫的身躯回家,只想窝进沙发放松、休息。这时孩子走到身旁坐下、兴致盎然地说著今天发生的事,而妳太累了,只随便地「嗯、嗯」虚应一番、把目光全放在电视上,因为放松是妳现在最想做的事。(推荐文章:吴凤:什么都要的孩子,很难快乐!5个跟孩子说「不」原则,懂得限制更有自信)
这时,突然听到一句:「早知道不要跟妳说了!」接著是孩子气冲冲走回房间的背影,妳心中燃起数把无名火:怎么回事,原本气氛不是很融洽吗?
别急著找孩子理论
或许妳会气恼:孩子怎么如此不贴心,我累整天了回家只想放松嘛!然而你们每天能交流的时间,其实仅睡前寥寥无几的几小时。孩子是敏感的,很快便会察觉到「妈妈心不在焉」。若经常有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孩子有「妈妈不关心我」的负面想法。
回答内容、语调、肢体动作,都会显示妳对话时的用心程度。哪怕只是直视孩子,他都能感受妳的诚意。理解「孩子只是想与妳分享生活」这项动机后,相信爱孩子的妳会很乐意,每天挪出一点时间听他说日常大小事。比起一昧发怒,不妨先试著理解背后原因,再决定如何应对。说清楚内心的想法
若实在很累,需要空间沉淀,可以跟孩子说:「妈妈今天好累,等休息完再听你分享好吗?」孩子能理解,且这份承诺在他心中是有重量的,因为他能感受到妳在乎。
或许妳会纳闷:「我辛苦上班,不正是因为在乎孩子,想让他过好生活吗?」但其实,这份爱与在乎的心情,并不能经常有效传递:妳不亲口说,对方只能用猜的!任何情况下的沟通都有其必要,将内心想法清楚、理性地说出,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鞋子脱掉交换穿吧
「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是知名的英文俗语,直译是「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是真的要妳跟别人借鞋来穿吗?其实,这句话是劝人为他人设身处地。在亲子沟通中,若双方都只考量自身立场,孩子的想法可能局限于「妈妈不关心我的生活」,而妳也会想著「孩子不体贴我的辛苦」。
但若能交换穿上彼此的鞋子,孩子有机会理解妳的辛苦而转念「妈妈上班累,我帮忙做家事!」而妳便能察觉孩子对妳的依赖,转而放下手边的事,专心与他谈话。(推荐文章:父母只需常说6句话,孩子「心理韧性」激增!成功教养出活泼正向人格!)
主动关心孩子心情
偶尔孩子捣蛋闹脾气,可能只是想引妳注意,既知如此就先下手为强吧!每天主动关心孩子的心情,除了巩固亲子关系,还可了解孩子想法来改良相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或许孩子也能养成习惯,每天主动与妳分享心事。「以身作则」这句成语说得好,在教孩子做人处事、付出关怀等道理前,自己得先做到,否则说再多都不具说服力。
整理/林洧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