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月经的七大标准
1、行经年龄
女性一般在13岁左右月经即开始来潮,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左右。在此期间除去妊娠及哺乳期以外,月经通常是一个月来潮一次,信而有期,因而称为月经。
2、行经时间
也叫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者应为3~7天,多数人为4~5天。若平时月经很正常,也无其他明显的特殊诱因,突然出现经期缩短至1-2天或延长,应考虑是否有月经不调等病症。
3、月经周期
月经的周期即两次月经之间的第一天相隔时间一般为28天,偶尔提前或延后时间不超过7天者仍可视为正常,故正常的月经周期不少于21天,也不超过35天。
4、经质
是指经血的性状,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如果月经血又黏又稠,或清稀如水,或夹有较多血块,应注意是否有子宫肌瘤、贫血等病症。
5、经量
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总量约为50毫升左右。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但如果每次月经量少于30毫升或超过100毫升,应考虑为月经病。
6、经色
是指月经出血的颜色,正常经血一般为红色稍黯,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如果一直是鲜红色、紫红色或淡黄、咖啡色均属不正常。
7、伴随症状
月经期间,由于盆腔淤血及子宫流血量增多,可能有下腹及腰背下坠的感觉,待月经排出后,这种症状会减轻。但如果症状较明显,如痛经、经前水肿、行经期间情志异常等,均属病态,应及时就医。
月经周期是怎么算的呢?
从这次来月经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来月经的前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正常的月经周期基本会稳定在23~35天这个范围内某个值左右,有可能会随着女性身处的环境,或者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发生一点改变。
如果以28天作为某女性的月经周期来算,那么可以将它分为3个阶段,第1~5天为月经期,第6~14天为增生期,第15~28天为分泌期。
月经期
随着子宫内膜失去生长动力而塌陷,其中的螺旋动脉也会收缩,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失去营养供应,发生坏死,细胞之间的联结变得非常松散。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螺旋动脉会再度开放,血液一旦涌进来,就会引起毛细血管破裂、松散,导致整块子宫内膜组织一下子脱落下来,形成月经。
虽然会出血,但其实月经当中更多的成分是脱落的子宫内膜哦!而且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血液也是不会凝固的,所以并不会形成血块。
增生期
月经干净以后,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卵巢上会有一批卵泡开始发育。随着这批卵泡的不断发育,雌激素的水平在不断升高,子宫内膜也随之不断增厚。
我们就把这个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持续生长变厚的这一阶段,称为增生期,一直到排卵为止,进入到分泌期。
分泌期
当子宫内膜中的子宫腺有分泌功能时,就是进入分泌期了。此时卵子已经排出,如果能够受精,那么分泌物中的一些营养就能为受精卵的着床所利用。
当卵巢排卵以后,剩余的卵泡部分会变成黄体,黄体又会分泌孕酮,在孕酮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虽然雌激素也有在让子宫内膜增厚,但此时为增厚起主要作用的,是孕激素。
如果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那就不会落在子宫内膜上,进而不会产生某种能维持黄体生命的激素,从而导致黄体萎缩,分泌的孕酮也随之减少,子宫内膜就失去了生长的动力,所以子宫内膜也开始萎缩、塌陷,进入月经期。
月经里面带血块的原因是什么?
月经期间,脱落的子宫内膜和旧的细胞壁会随着血液一起流出,形成了经血,有的时候脱落的子宫内膜比较大,就会出现血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1、月经量过多
上面讲到了正常月经量在20~60mL,如果一个月经周期中出血超过80mL,就判断为经量过多。经量多在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吸收不及时,就会造成血液瘀滞,形成黑色的血块。
2、妇科疾病
临床上部分妇科疾病的患者,如内分泌紊乱、粘膜下子宫肌瘤、腺肌病、卵巢肿瘤、内膜疾病等,在月经期间会出现有血块多症状。
3、缺乏运动
以办公一族为例,由于需要长期伏案工作,一坐两小时乃至一上午,这种姿势就容易导致经血不畅,积聚在宫腔里,只有在体位改变的时候才一下子排出来,由于时间较长往往凝结成血块了。
4、受寒受累
现代的女性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工作,女性在月经期受寒受累,也容易导致月经量增多和血块现象。
5、子宫位置异常
女性的子宫位置,分为前位、中位、后位,前屈厉害和后屈厉害的子宫,由于宫体弯折厉害,经血排出后也容易在宫腔滞留,形成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