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立委陈文茜一度与乳癌擦身而过,她当时以为自己罹患乳癌,还戏谑地说考虑要在切除前,拍摄写真封面。她总是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困境,所幸后来证实,陈文茜的乳房硬块是良性肿瘤。
永远的「梁兄」凌波在抗癌路上,曾因乳癌,切除一侧乳房,心情抑郁,到后来与同为「少奶奶」胡锦相互激励,复出演出「梁祝」,振奋许多病友。
只要是女人,都会担心美丽的胸部,哪天会长出不明的肿块。很多女性在自我检查时无意中摸到不明肿块,心中常会被「这是良性肿块,还是乳癌?」的阴影给盘据,以下针对女性最关心的乳房肿块七大迷思提供解答,妳可以不必自己吓自己,但也不要用驼鸟心态不去理会不明的肿块。
Q1:乳房有肿块,几乎就是乳癌?
女性自我检查时,常会觉得自己摸到肿块,这些硬块大多是良性,不是恶性肿瘤,但光凭触诊很难确定是否为乳癌还是良性肿块。
统计上而言,每1千个女性进行乳房筛检(以超音波或乳房摄影检查),约有3人最后确诊为乳癌。台湾40~49岁妇女乳房筛检经验也显示,15%可能为良性的腺瘤肿块,20~40%有囊肿(含水泡);一项曾在大陆26万名纺织厂的女性从业员的研究,其中一半的人教导学习如何正确乳房自我检查,也要求定期自我检查,另一半的人没有学习如何自我检查,结果二组找到的乳癌病人数相同,透过自我检查虽然找到较多乳房肿块,后来证实大部分是良性。
腺瘤及纤维囊肿最常见
良性肿块为何容易被发现?这是因为良性肿块跟周围组织界线清楚,是额外产生的东西,有肿块的那侧乳房跟另一侧相比,可能显得较大,所以容易被发现。
腺瘤及纤维囊肿是常见的良性肿块,倘若是年轻女性,如在20多岁摸到一个很清楚、界线分明、滑溜可动、表面圆滑的肿块,大多是纤维腺瘤,长期追踪变成乳癌的可能性与正常乳腺致癌机率相同。
很多女性可能都有被诊断出纤维囊肿(或称水泡)的经验。纤维囊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层,是乳腺纤维化或乳管扩张而形成。
乳房会受荷尔蒙影响,囊肿会因月经周期而有变化。在月经来潮前时,雌激素升高,会有较多的水份堆积在乳房,乳房会肿大,肿块在月经来潮前会变大;月经结束后,雌激素退掉,水份消退,肿块也变小。如果肿块会跟着月经周期变大变小,通常比较不用担心。
Q2:得乳癌都会有摸得到的肿块?
不一定。有时在病人还没摸到肿块前,却因为做乳房摄影检查,而被发现有乳癌。乳房自我检查虽已推广几十年,但不是所有的乳癌都可以用手触摸的到,光用「手感」来判断双峰的健康可非聪明之道,所以近来医界警告,双峰保健不能单靠乳房自我检查。
医界也强烈提醒,女性如果每年都按时追踪,一辈子中,一定会碰到影像检查不确定,需要挨针的机会,细针是抽取细胞,粗针是进行组织切片,这是要确定是否癌症或良性肿块。
另外,乳癌可能让乳房变大,但也可能因为长肿瘤,乳房周围组织被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孪缩,乳房反而显得小,所以不能用乳房变大或变小,自我安慰不是乳癌,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年到医院,由医师检查。
年纪愈大者,得乳癌的机会愈高,常有人说台湾乳癌年轻化,其实随着发生率上升,年纪大的乳癌会越来越多。台湾乳癌的高峰是在45~55岁,同样50岁的人,仍有月经的人比停经者易得乳癌;台湾妇女在停经前后,得乳癌的比例较高,与欧美国家的女性大多在停经后得乳癌的情形不同,这可能跟危险因子没有像欧美那么高有关。
Q3:良性的肿块跟恶性的肿块,摸起来的感觉会不一样?
良性肿块比较摸的到,恶性肿瘤在早期不易发现,摸起来未必很明显。有人会以肿块大小生长速度来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但临床上也有恶性肿胀生长很慢,有人的肿块存在4年,结果后来确定是癌症。
也有人觉得,如果摸起得是平滑、会移动的肿块,不用担心是恶性肿块;如果摸起来长的位置比较深、不会动,才是恶性肿块,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因为良性跟恶性肿块摸起来的感觉没有一定的准则,恶性肿块也可能摸起来平滑、会移动。所以,最好的作法是,一旦觉得乳房有异状,就一定要由医师检查评估,由医师决定是否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或日后半年或一年追踪回诊。
Q4:如果肿块只是小小的,基本上就不用担心?
自行以肿块大小来衡量是不是癌症,绝对不智,恶性肿块也可能很小。只要有肿块,不论大小,就要看医师,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摄影检查来确定,不要一直自我揣测、提心吊担。建议最佳受检时间,是在月经来潮第一天起计算,第七~第十四天最好。
有些乳房肿块长的很大,如叶状肉瘤,常见于40~50岁,虽然不一定是恶性,但长的较大,需要手术切除,虽然组织学上是恶性,但预后很好,不影响生命。
Q5:摸到肿块可以先观察一阵子,之后有必要再找医生?
腺瘤、囊肿跟正常细胞变成乳癌的机率是一样,第一次摸到异样时,不宜自行观察变化及拖延,要立即就医检查。
当然医学上,不同医院、不同医师、不同的仪器,有时诊断会不尽相同,必要时可寻求「第二意见」。如果最后结果是良性的肿块,建议女性每年检查一次,不需瞎紧张,几个月内又重覆就医。 (见表:「何时该作乳房检查」)
Q6:假如没有乳癌家族史,乳房摸到肿块,不会是癌症?
未必,因为触诊很难判断是否为癌症。另方面,只有5~10%的乳癌是有遗传因素,大多数得乳癌的女性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因子。所以,不要因为家中没有任何女性得乳癌,就轻忽大意,不理会任何摸到的肿块。
Q7:曾被诊断出有囊肿的人,摸到肿块不必担心?
即使是正常的女性(无论是否有囊肿),40岁后,每年要追踪一次,有危险因子的人,35岁后每年追踪一次,但如果家族含母系及父系的女性,如外婆、奶奶、母亲、姐妹、阿姨及姑姑等,有多人患有乳癌,建议提前到30岁检查。
乳房超音波检查对年轻妇女的灵敏度较高,年纪大的妇女,因为乳房脂肪较多,乳房摄影检查的灵敏度会较高。目前愈来愈多人是在政府的定期筛检中发现乳癌,乳房摄影可以找到很多显微钙化,多是良性;即使是癌症,也因为定期筛检,所以能早期发现,多是零期癌,开刀后,几乎不会影响寿命。
钙化若需切片,依恶性怀疑度可分成四级,怀疑度低者,恶性比率大约仅10%,次高为25%,再是40~45%,最高是95%以上。许多零期乳癌只要局部切除,听到钙化时,可以不必过度担心。目前钙化的切除,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已有切片枪(真空辅助的粗针切片),是一种微创手术,但目前健保不给付,自付约要2万元;如果恶性度低,可以选择此种不开刀的方式来切片,比较不会留下疤痕。
乳癌早期检查、早期治疗,大幅提高乳癌存活率,根据国健局统计,我国乳癌5年存活率达78.8%,跟美国不相上下。所以,当有肿块疑云时,谨记光靠手感绝对不足,女性朋友不要迟疑及等待,赶快安排检查,就能真相大白。
何时该作乳房检查?
远离乳癌的危险因子
乳癌不只发生在熟女身上,临床上也有20多岁罹患乳癌的案例,不过年龄愈大,罹患乳癌的机率愈高。台湾的乳癌高峰曲线是在45~55岁,但欧美大多是在停经后得乳癌,这可能与台湾女性的基因有关。
虽然台湾女性停经后发生的乳癌的机率比欧美的女性低,但如果后天危险因素的影响力一直升高,例如,爱吃高油脂食物、婚育时间晚,未来国人停经后得乳癌的机率也会增加。至于有家族史的乳癌,与先天成因有关,这种乳癌多在50岁以前发现。
乳癌跟女性荷尔蒙一生曝露量有关。以前认为没有喂母乳是危险因子之一,有些产妇因乳腺炎或乳腺不通喂不出母奶,担心成为乳癌的「候选人」,但目前研究认为无哺喂母乳并非危险因子。反倒是有无生产过、生育年龄、生育胎次才较有关。
愈早怀孕,愈早生产,生愈多小孩,危险性愈低;月经愈早来,愈晚停经也是乳癌的危险因素。一辈子没有生育的人或30岁后才生第一胎,也比30岁前生小孩的人易得乳癌。服用女性荷尔蒙药物者必须特别注意追踪乳房健康,用药时间愈久、量愈大者,罹癌率愈高。
以下是乳癌的危险因子:
-
初经早
-
停经晚
-
晚婚、晚生育(卅岁后才生育第一胎)
-
服用避孕药
-
使用女性荷尔蒙超过四年
-
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家族史
有关预防乳癌的饮食,建议可以选择大豆制品,如豆腐、豆浆、摄取多样多量的蔬果,达到抗氧化的防癌功能;并减少油脂摄取。停经后若要补充荷尔蒙,不妨与医师讨论风险因素,或可选择大豆异黄酮,帮助缓解更年期症状。有些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大豆异黄酮有预防乳癌的作用,不过最好也先咨询医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