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发布时间:2021-04-13 11:01
关于抑郁症这个话题一直是非常敏感但是却非常让人重视的,而且大家注意到因为大家压力日益增加导致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

关于抑郁症这个话题一直是非常敏感但是却非常让人重视的,而且大家注意到因为大家压力日益增加导致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据了解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那么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为样本,调查问卷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与导师关系问卷、研究生压力源等问卷。

结果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

女性的抑郁和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是各个人群的普遍现象,总体来说,女性对于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都更加敏感,所以调研结果经常会显示女性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更高。

调研发现,35.9%的女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7%;35.2%的男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2%。

调研还发现,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生。博士生中有抑郁表现倾向的比例也高于硕士生。在硕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4.7%,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1%;在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其中有抑郁高风险的占12.9%。

除学业负担重之外,就业前景不理想和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也是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陈祉妍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显示,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这其实是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叠加。

尤其是博士生,在毕业阶段,一方面要担心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博士论文要求很严格,能否顺利通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论文没有达到标准,学生就需要花很大精力去修改,甚至需要重新答辩;另一方面要担心就业问题,找工作也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所以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也是叠加的。

沉重的学业压力导致了研究生群体过长的工作时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工作时间越长,抑郁、焦虑的风险越高,当日常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因此,日常工作时长控制在10个小时以内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是研究生群体的普遍现象

陈祉妍告诉记者,抑郁、焦虑水平与心理健康素养技能显著相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反映出,在我国即使是高学历群体,也存在心理健康素养技能不达标的问题。对研究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情绪觉察、分心术、认知重评和人际支持技能,这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十分必要。

陈祉妍解释说,情绪觉察是指一个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或有情绪波动的能力。“有时候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很迟钝,比如说有的人明明很不满,但他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满,只是表现得比较暴躁;有的人情绪很低落,已经达到抑郁症的临床界限,但他只是感觉自己没有力气学习和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累,却觉察不出自己有负面情绪。情绪觉察是情绪调控的基础,要先发现自己有情绪波动,然后才能够进行情绪调控。”陈祉妍说。

陈祉妍介绍,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进行情绪调控,最常用的技能是分心术。“一件事情如果越想越烦,就去做点儿别的事情,让自己分心。不要在烦闷的事情上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痛苦。”

认知重评是心理学家最为推荐的一种情绪调控的方法。“就算让自己分心,烦心事也还在那里。如果对这件事认识没有提高,再想起来还是会烦躁。”陈祉妍说,“认知重评指的是一个人的想法产生了调整,对一件事能够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比如说原来认为非常糟糕的事情,调整想法后看到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这是情绪调控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人际支持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很自然用到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有些人一有烦恼就会跟别人倾诉,请人帮忙支招儿,有些人会跟朋友喝酒吃饭,这些都有助于情绪的缓解。但也有些人会憋在心里,缺乏向人倾诉或找人陪伴的渠道,这些人缓解情绪就很困难。

陈祉妍指出,在寻求人际支持方面,研究生群体有着特殊之处。对一般人群而言,最强的人际支持往往是亲人和朋友,但是对研究生来说,最强大的支持来自导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陈祉妍在调查中发现,导师跟学生沟通的频率越高,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就越高。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一周一次的沟通频率比较满意。导师带的学生比较少,跟学生的关系就会相对更紧密。当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时,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指导和交流就会少很多。

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

通过此次调研,陈祉妍感到,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不足。“在很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核心服务群体是本科生,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宣传和支持都是不够的,比如有的学校会组织本科生在入学之后去参观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让学生对中心有一定认识,多一点亲切感,需要求助的时候更容易来这里求助,但是这项工作常常不一定覆盖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陈祉妍进一步指出,本科生往往在公选课可以选修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还把心理健康课定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有些学校不固定地开设,也是自愿选修。但其实心理健康课是有必要普及到每个人的。所以必须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此外,陈祉妍认为对导师也需要做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她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越来越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培训,近十多年来,对新导师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陈祉妍希望,未来还能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培训课时,对导师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让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动向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导师能够意识到,及时让专业人员介入。另外,导师还需要了解青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生,给他们适当的支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这些工作的落实就需要高校甚至高等教育相关部门制定更明确的制度和流程,也要配备一定的经费和人员。

中国研究生群体抑郁焦虑问题显著

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

1、情绪莫名低落、敏感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即使在一群人中间,也会莫名的感到低落,提不起精神来,有时会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强颜欢笑,实际上会使自己更累。除此之外,还会有敏感的心理,一点小事就会引发低落,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

2、记忆力下降,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抑郁症有时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状况,甚至今天记不起昨天发生的事情,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患者还会与周围的人和事情产生抗拒,对自己以前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精神来,思维也会为之迟钝。

3、身体总感觉疲惫不堪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疲惫不堪的状态,浑身无力,连最简单的走路都会感到疲累,更不用说运动了。更多时间里,只想躺在床上,呆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动弹。

4、生理性疾病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心理影响生理,引起一些生理性疾病。伴随抑郁症出现诸如失眠、食欲下降、心慌气短,女性产生月经紊乱,痛经等,男性则容易对房事失去欲望等。病症严重的则会引起高血压,进而可能引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5、产生轻生念头

这也是严重抑郁症患者的重要表现。通常情况下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加上不愿意与别人倾诉,继而引起憎恶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对,甚至什么都不配拥有,产生轻生的念头。出现此种心理,极其危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妈妈宝宝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新闻资讯
  • 抑郁症
  • 爷爷倒车意外从3岁孙子身上"碾过",爸爸:要把孩子接回身边
    爷爷倒车意外从3岁孙子身上"碾过",爸爸:要把孩子接回身边
  • 千金藤素是新冠神药还是空头支票
    千金藤素是新冠神药还是空头支票
  • 早半年买房月供多千元
    早半年买房月供多千元
  • 郑大女生私会男友 感染新冠被立案
    郑大女生私会男友 感染新冠被立案
  • 官方通报女童被母亲打成“熊猫眼”
    官方通报女童被母亲打成“熊猫眼”
  • 中国妇女报批妇炎洁:勿以低俗钻营
    中国妇女报批妇炎洁:勿以低俗钻营
  • 抑郁症怎么治疗?五个治疗方法避免抑郁症复发
    抑郁症怎么治疗?五个治疗方法避免抑郁症复发
  • 抑郁症还有假的吗(真抑郁和假抑郁的区别)
    抑郁症还有假的吗(真抑郁和假抑郁的区别)
  • 担心!钟嘉欣疑似患孕后轻度抑郁,突然变得不理性,睡不好觉
    担心!钟嘉欣疑似患孕后轻度抑郁,突然变得不理性,睡不好觉
  • 抑郁症哪些人容易得?(这四种人容易得抑郁症预防)
    抑郁症哪些人容易得?(这四种人容易得抑郁症预防)
  • 抑郁症是什么该如何对抗 4种方法让你远离抑郁这条黑狗
    抑郁症是什么该如何对抗 4种方法让你远离抑郁这条黑狗
  •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这五个症状及时发现别延误治疗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这五个症状及时发现别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