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一直是我国全民族奋斗的目标,在今天的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了,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面大家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一下吧!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小康社会是怎样的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2] 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2020年6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小康社会的历史演变
从历史来看,“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中国人民千年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先后出现过很多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思想。“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 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稍稍休息,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这种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含义。春秋时期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南宋时期,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了“然久困于穷 ,冀以小康”。随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到了近代,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大同书》中有“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我们中国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光只是一个宏伟蓝图,是有具体的指标要素的,比如:在经济方面,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发展更为协调,科技创新能力更强,各方面的制度更为健全和完善。所以,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中国人民能过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全面小康生活。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面见证中国奇迹之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过上殷实宽裕、富裕健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