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很多人都知道相声,也有很多人都喜欢听相声,而现在关注网络新闻的人都知道,国足又被拉上了风口浪尖,那么球踢不过找借口?相声演员反讽男足?相声是哪个地方的?
近日,冯潇霆和巩汉林关于中国足球的一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引发了圈内人和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网友称这次争论为“冯巩大战”。按理来说,近年来中国男足屡战屡败,战绩不断刷新下限,人怂志气短,本当夹着尾巴做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才是。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还真有冯潇霆式的“勇士”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波反杀输出,瞬间点燃全场。鼓破众人捶,就此而言,冯潇霆气不过“仗义执言”不失意义。之于此,可以说是“打嘴仗”,但又何尝不是“心有不甘”的足球人关于尊严与体面的最后呐喊呢?理越辨越明,就算是男足队员,也有说话自辩的权利。冯潇霆所言“不是不能批评,但请科学地批评”。什么是“科学地批评”?无非是就事论事,无非是基于足球规律、理性预期,基于健康观赛文化所形成的公允评价,这或许并非是非分之请。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相声一词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不是谁发明的,是形成于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目前来说,关于相声的历史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有一个基本观点,叫做相声可溯之源很长,可证之史很短,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侯宝林、薛宝琨等学者,他们把相声发展的源头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俳优;第二种说法把相声发展的起源,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参军戏”、俗讲,任半塘先生等一些学者,大致上持这种观点;第三种说法是相声前辈一般把相声的历史归结到清代以后,大致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这三种说法角度不同,都有它的道理。
相声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发展历史也是相当长的,它兴起于清朝,于民国定型,至今传承不衰,甚至多次登上春晚的大舞台。如果提起德云社,想必大家对于相声的理解就可能会更近一步,毕竟郭德纲的相声说书可是一流,倒也颇有名气。相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也是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古往今来一直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送着中华文明的独有魅力,自然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