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理难测,有时在全球各地都大轰动的话题电影,反而在台踢到铁板,反之也有不少在欧美算不上特别热门的影片,却在宝岛开出卖座红盘,令片商眉开眼笑。民国74年11月下旬上映的「崩裂的地球」,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崩裂的地球」不乏特效场面。
乍看之下,「崩裂的地球」有个还算具噱头的片名,情节和画面也尚具娱乐性,然而演员缺乏大卡司,导演托比胡波亦不是特别当红,就算片子没让片商赔钱,也不至于超级轰动。然而「崩裂的地球」光在北市票房就突破2000万元,是同样被列为限级片的「半夜鬼上床」。
北市卖座的两倍多,也比小剪一刀、限制级过关重新上映而造成话题的「越战猎鹿人」还要稍好些,和上映时讨论不断的另一部限制级名片「四海兄弟」相较,北市票房亦以些微差距领先。
不同的是,「崩裂的地球」在台上映至第2周,国内就正式实施电影分级制,一堆未满18岁的观众被挡在门外、或是由戏院服务人员劝说退票,卖座明显被影响,倘若和前述几部片一样、都在尚不严格执行影片分级的时刻上映,票房应该更为丰收。
「崩裂的地球」从太空人碰上离奇的遭遇展开往后一连串刺激惊悚情节。
那么,「崩裂的地球」有啥特殊卖点,令当年全台观众趋之若鹜?正是75、6年才接近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在宇宙中成千上万的彗星,哈雷彗星应该最为知名,因为人类一生中有可能有两次机会清楚观察到,民国74年正是它靠近地球的时刻,天文迷一整年都在疯哈雷彗星话题,新闻媒体也大幅报导,就算不常上天文台的民众都听过这个星体的威名。
而「崩裂的地球」正好描述研究哈雷彗星动态的太空船,无意间发现诡异的太空飞行器,里面装载著2男1女的神秘裸体,看似已无生命迹象,打开后却突然复生,原来他们是外星僵尸,会吸走活人阳气,在英国造成了活尸危机。虽然有太空科幻包装,却是不折不扣的特效恐怖片,还有一点点的噱头,果然「青少年及儿童不宜」。
伦敦在「崩裂的地球」中沦为外星僵尸肆虐的炼狱。
最有意思的,片子主要场景在英国,大多数主要演员也是英国人,包括那时还未大红大紫的「毕凯舰长」与「X教授」派屈克史都华,出来一下下就阵亡。男一号史提夫雷斯贝克是美国人,但顶多算是B级片台柱,和A咖沾不上边。另一位男主角彼得佛斯几年前在金奖大片「黛丝姑娘」还是文质彬彬的第一男主角,然而实在长得不够俊秀,没能更上层楼,只能转型走实力派路线,片商干脆也就不特别标榜他。
片中裸体镜头不少(台版中当然剪掉或喷雾)的外星女僵尸,则是由法国美女艳星玛蒂达梅饰演,法国演员观念开放,为戏裸露不成问题,她又不太需要在片中讲台词,英语能力不用多强,她也真的够漂亮,让这个角色成为片中最大焦点,抢足锋头。
片商只主打一个噱头:哈雷彗星,而观众真的被击中,上映首周末就卖了同档冠军。广告上另标榜「史蒂芬史匹柏班底」,其实导演托比胡波虽然执导过史匹柏监制的「鬼哭神号」,却算不上史匹柏的班底,特效团队中也不见得以和他合作过的人占多数,但观众没在乎那么多,更多的是好奇哈雷彗星靠近地球为何会带来大灾难?纷纷买票进戏院。
前面提过,「崩裂的地球」上片第2周开始全台严格实施电影分级制,首善之区的市,当然被盯得更严、戏院更不敢放水,所以不乏未成年观众心不甘情不愿退票的场面,也有家长抱怨这种有科学知识的影片不该限制年轻学子,却不知哈雷彗星在电影里不过是噱头,情节可没什么「科学知识」。
不过刺激的僵尸画面,颇受影迷欢迎,观后口碑褒多于贬,吸引更多人花钱捧场,票房走势远比片商预期强劲,一路演到隔年元月才风光下片,太空僵尸的威力不比香港僵尸逊色。
然而哈雷彗星一离开地球,这个天文话题也就迅速退烧,至今已经再没多少人还记得「崩裂的地球」。本来这片子也就只是欧美众多科幻恐怖片之一,拍得并不特别精彩,只是刚好搭上热门天文现象才受到宝岛影迷的注意、比许多现今更为知名、经典的影片票房更好。时势造英雄,如果每部电影也有自己的命,「崩裂的地球」在,也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