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众心目中经典的「蝙蝠侠」亚当韦斯特上周在美逝世,与年轻观众熟悉的米高基顿、克里斯汀贝尔、班艾佛列克等人不同,亚当韦斯特是影集版「蝙蝠侠」的主角,只在大银幕上以「黑暗骑士」的身分亮相过一回。尽管如此,他却堪称史上第一位引起国际轰动的蝙蝠侠代言人,影集版不只至今仍常在美国有线频道首播,五彩缤纷的视觉风格、每当蝙蝠侠与罗宾拳打恶人时会出现类似漫画的「砰」或「磅」等字样,更是令粉丝永难忘怀。
亚当韦斯特长得高大英挺,辗转进入演艺圈后,发展一直不算顺利,直到37岁那年获选在影集「蝙蝠侠」中扮演男主角,才声誉鹊起,成为北美地区与国际间知名的影集男神,大受欢迎。「蝙蝠侠」是DC漫画的超人气英雄,在漫画推出后的4年就跳上大银幕,被拍成一系列的黑白连续影片,由于筹拍时二次大战还未结束,所以布鲁斯韦恩对决的并非漫画里的死对头像是企鹅、小丑、猫女等等,而是卯上日本潜伏在美国的间谍。黑白版的电影由路易威尔逊主演,在二战结束后才来到华人区上映,上海戏院放映时译名叫「蝙蝠人」,类似「蜘蛛人」、「钢铁人」的命名模式。民国37年春节来到天津的戏院上映,片名却除了「蝙蝠人」之外也有的戏院改成「蝙蝠怪人」,响彻云霄的「蝙蝠侠」称号,则在当年报纸广告标语中已出现。
「蝙蝠人」在春节档大受天津的影迷欢迎,票房鼎盛,不过对于并不太熟悉美漫的抗战后大陆观众,片商显然下了番功夫要让他们了解片子风格,因而打出「新封神榜」或是「美国的封神榜」之类形容词。蝙蝠侠的助手罗宾,也被套用「水浒传」的典故、被取名为「赛时迁」,十分的华文化。戏院在光复后也曾经上映这部片,仍沿用「蝙蝠人」的片名,过了将近10年,再度在台重映,片名却被改成「蝙蝠奇侠」,离现在大家熟知的「蝙蝠侠」愈来愈接近。
或许因为「蝙蝠侠」在华人区初登场虽反应不差,却没有带动华人读者阅读美国漫画的风潮,等到亚当韦斯特的彩色版「蝙蝠侠」影集轰动全美,那时还只有台视这个频道,中视、华视都尚未创立,台视手上一堆受欢迎的影集都播不完,没有选购这出戏。「蝙蝠侠」在首季与第2季之间曾推出了电影版,亚当韦斯特原本意愿不高,在得知若执意不拍、剧组宁可找别人接手后改变心意,剧组也答应他的要求,让布鲁斯韦恩的戏份比例加重,不必特别长时间被包在不舒服的蝙蝠装之下。「蝙蝠侠」影集的电影版内容还算丰富,布鲁斯的老对手包括企鹅、猫女、小丑、谜天大圣都登场,噱头多又热闹。
既有娱乐性丰富的内容,又有特效动作的卖点,片商继当年的天津戏院将「蝙蝠人」当成贺岁大片,再一次安排蝙蝠侠陪观众过春节。但与民国37年有些不同,那时的影迷喜爱看欧美的间谍片、战争片、甚至西部片,「超级英雄」仍然不是大家熟悉的东西,更何况「蝙蝠侠」影集在还未播出,于是片商将中文片名取为「飞天侠」,还打出「世界畅销名著小说『蝙蝠人』搬上银幕」。至于罗宾、企鹅、猫女、小丑、谜天大圣被翻成小飞侠、毒企鹅、猫女人、笑面鼠与催命鬼,锁定小朋友及阖家大小观众。结果观众反应十分冷淡,即便在最容易吸金的春节大档,「飞天侠」的卖座仍旧凄惨,才撑到初十就下片,西门町的龙头戏院换上法国女导演安妮华达的经典作品「幸福」,因为「飞天侠」票房远比预期差,反倒让观众有机会在大银幕上欣赏到法国艺术精品。
电影版「飞天侠」在台卖座铩羽而归,影集版4年之后总算由中视买进播出,排在周末下午,译名终于改成了通用至今的「蝙蝠侠」,亚当韦斯特才开始在成为被人熟知的名字。观众好不容易接受了「蝙蝠侠」影集,美国的制作单位却觉得特效成本愈来愈花钱,ABC电视网决定不再续做,NBC本想接手,表态后却发现所有布景都已经拆掉,只好忍痛看著这出收视依旧不差的名剧走入历史。
影集「蝙蝠侠」在台播毕之后,「飞天侠」又再度于戏院重映,片名却很诡异的改为「超人大战魔鬼党」,电影广告上还提醒观众「请认明:胸前有蝙蝠标志的超人」,其实电视台已有在播「蝙蝠侠」的卡通,片商此举让人难以理解,卖座当然没比上一次好到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