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公布入围名单至今超过两个礼拜,离30日的颁奖典礼也只剩下两个多礼拜,虽然名单是历年来最接近主流,最没有争议的一次,但从近来各报写入金钟相关专访、议题中看到,点阅率低得可怕,简直乏人问津,令人好奇,这年头,还有没有人在意金钟奖?
前几年,金钟评审总被嫌曲高和寡,从综艺类节目和主持人来看,挑出来的入围者不是纯音乐的节目,就是非主流频道的选秀节目,不仅观众没听过,就连主跑线的记者也搞不清楚主持人是谁,这样的名单产生排挤效应,主要在线上却没入围的人骂评审,吊诡的是,骂著骂著,大家开始关心金钟,发落事件发展,金钟奖意外变成大家在乎的事。
然后是去年,吴宗宪看似无端挑起战争,酸黄子佼节目没收视率,一个挑衅,观众也注意后续发展,于是金钟也成了大家在乎的事,至少记者会不断追问,读者也相对埋单,到了颁奖典礼当晚,吴宗宪、黄子佼台上一抱,把这个战局圆回来,金钟奖就在砲声隆隆,再鸣金收兵下,各取所需结束。
发现了没,回想过去两年,金钟印象就留在吴宗宪骂评审、吴宗宪和黄子佼之间的战争,然后大家还记得什么?等到今年评审成员大改变,名单「正常了」,吴宗宪多项入围,黄子佼也在其中,还加入胡瓜、罗志祥,本来点砲的人找不到火药可点,金钟竟然平淡了,记者们行礼如仪的约访各个入围者,最后的结果是点阅率不是一千就是数百人,报社在定版时还讨论,「不要全部做金钟新闻,会没人看」。
当年觉得吴宗宪没风度,如今发现他才是金钟奖最棒的公关,几句话就帮发了多篇稿子,吸引了目光。今年胡瓜虽然加入战局,但他面对邀访,竟回「这些年该说的都说过了,没什么特别想说的。」一派云淡风清。
金钟奖为何沦为大家不再关心的议题?当然跟这些年许多观众不再看电视,无法产生共鸣有关,观众一旦关掉家中电视机,只上网路上去点选想看的剧、国外综艺,这些入围者不再出现生活中,影响的还包括电视台少了广告来源,节目品质愈做愈差,评审能挑的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有些还已停播,做不出好节目,慢慢的,冷漠、不在意,就成了最大杀手,最后金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这10年来流行做选秀节目,对岸也是,前两年金钟入围名单中,选秀节目甚至占了很大比例,但每每看到电视上大陆的选秀节目砸大钱,无论灯光、舞台、特效、乐队,豪华Led屏幕到现场观众安排,再反观阳春版选秀,常觉得汗颜。然后每年仍开选秀新节目,不断逼自己走入胡同,不知所谓何来。
这么说吧,大陆既然已经用钱造出高档智慧型手机,知道经费不够,就该想办法用有限的银弹去创造其他类型的内容,而非坚持在手机这块战场比个高下,最后拿出来的是给老人使用的大按键阳春机,使用者不多,拿出来也无法比较。
你说大陆选秀或歌唱比赛是人家的事,我们做我们的就好,但大陆那些节目做完不是单单在大陆播出,而是早流入家里的电视机频道,拿来跟本土选秀相比,而知名的歌手从周杰伦、哈林、黄小琥、信、费玉清、杨宗纬…,全去了对岸站上舞台,成就了别人的节目,举例来说,近期做的「K歌大明星」,一堆素人竞争者抢著上台,目的是要跟贺一航、沈文程合唱一曲,说服力太差,如何引起共鸣?
黄子佼做的「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标榜的是音乐综艺节目,但从开播到收摊打烊,这些大牌歌手来过节目吗?周杰伦来过一次,天后们没有,节目做了两年多,TVBS难道不是大台?黄子佼难道不是镀金大哥?为何在培养出来的一级大牌却不上自己节目?原因很简单 ,一是没钱,二是大牌歌手都去了对岸了。
综艺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当对岸疯选秀,我们可以改做别款凸显在地内容的型态,没必要在同一个战场上一争高下。有人说不做选秀不行,那会歌唱人才没有机会出头,但回想这些年,那些在选秀节目拚了大半年拿下冠军、第一名的,真正在市场上拥有自己舞台的有几个?经过多年终于有机会发片,然后告诉观众他在等待的这些年有多忧郁,甚至差点想不开,最后发了片,跑完了宣传,然后呢?一切又回归寂静。
许多跑金钟奖的记者,这些年共同的想法是「金钟真的可以不必办了」,抱怨虽抱怨,但金钟主要目的是鼓励辛苦的电视人,若有一天真的不办了,对电视圈当然是个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