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弟弟从7个月大开始,每次吃蛋1~3小时后都会剧烈呕吐,吐到全身无力、脸色苍白,被送到急诊,打了止吐针、吊点滴后,才会改善,抽血测过敏原,发现蛋的过敏指数却是零!经过诊治,医师诊断林小弟弟罹患的是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这是一种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食物过敏疾病。
食用过敏食物后会剧吐
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疾病特性是:病人吃了过敏的食物1~4小时后剧烈呕吐,吐到全身虚脱、脸色苍白,但是病人却没有一般食物过敏的症状(如:荨麻疹、嘴唇眼睛红肿),没有其他病毒或细菌肠胃炎的情形。
这种疾病在全世界各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0年前以色列团队发现1,000名婴幼儿有3位罹患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最近,长庚团队发现1,000名婴幼儿已增加到8位罹患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因此,值得家长们注意。
造成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常见食物,在婴幼儿是米、燕麦、牛奶,鸡蛋,在成人是海鲜及鱼。婴幼儿时期男生略多于女生,成年之后发病的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则以女性为主。婴幼儿好发于6个月大开始尝试副食品时,成年发病的个案则是年轻时吃这些食物都没有问题,到30、40岁开始,变成每吃必吐,而且是延迟性呕吐,才被医师诊断出来。
诊断.致病食物每吃必吐
从2017年开始,针对有典型症状的病人,国际上制定了诊断标准:病人吃完致病食物后,一定要有延迟性剧烈呕吐的症状,不能有其他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而且每吃必吐,这是一定要符合的主要诊断标准。
另外,有9项次要诊断标准要符合3项以上,就可诊断罹患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这9项次要症状包括:不只一次的呕吐、因为不同食物诱发类似症状、呕吐时病人明显疲累或苍白、严重时需要到急诊就诊、需要打点滴,可能会低血压、低体温、伴随腹泻、血便。
诊断「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之9项次要症状。
有以上类似的情况出现,应该寻求医师的诊断与评估。对於单用临床症状不容易诊断的个案,医师会安排住院进行食物过敏口服激发测试,在医院吃可能造成过敏的食物,透过临床症状及血液、粪便检查来判断,是否罹患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
病因.与遗传及环境有关
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跟其他食物过敏不同,并非免疫球蛋白E所导致的过敏,所以,不会有荨麻疹、嘴唇红肿的过敏症状,相反地,这些病患吃下食物后,导致肠胃道黏膜的免疫细胞发生发炎反应,导致严重的呕吐,甚至全身虚脱、苍白,出现类似休克的症状,需要积极治疗。
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病人,本身比较容易同时合并有异位性皮肤炎、气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疾病,兄弟姊妹罹患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机率也比一般人高,家族中也较多发炎性肠道疾病,因此,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致病原因跟遗传及环境都有关系。
长庚研究团队最近发现,这些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婴幼儿从出生开始,肠道好菌比较少、坏菌比较多,所以,使得肠道黏膜比较容易对食物产生发炎反应,进而造成呕吐、休克、腹泻等症状。目前长庚团队正在研究「补充益生菌是否可以预防或是治愈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期待不久的将来,有令人振奋的结果可与大众分享。
处置.挂急诊由医师判断
诊断罹患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病患,首要之务就是避免致病食物,如果不小心吃到致病食物,需要到急诊就医,由医师判断是否需要止吐药物或是点滴治疗。
门诊追踪过程中,儿童过敏气喘风湿科医师会安排抽血及肠胃道检查,排除其他相似症状的肠胃道疾病,确定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诊断。另外,儿童过敏气喘风湿科医师也会针对病患同时罹患的过敏疾病加以控制。
预后.儿童约6岁可改善
儿童肠胃道随著年龄增长会不断成熟,有80%的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的小朋友到6岁之后都会逐渐改善,牛奶及黄豆诱发的肠炎症候群改善时间更早,3岁就有不少小朋友可痊愈,因此,儿童过敏气喘风湿科医师会按照临床及抽血状况,每一到两年安排食物过敏口服激发测试,确定小朋友是否已经痊愈改善。至于成年发病的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病患通常会持续终生。
如果没有及早诊断出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长期呕吐容易导致婴幼儿产生进食恐惧及体重不足的状况,长庚团队研究显示:每增加一种食物会诱发肠炎症候群,小朋友产生进食恐惧的风险将增加1.6倍。所以,及早正确地诊断食物蛋白诱发肠炎症候群,搭配营养师的饮食建议可避免相关并发症的产生,确保生活品质及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