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上综艺类入围者有一半以上没来,星光不再,这是个指标,未来电视弱化,金钟明星只会愈来愈少。
两年前,跑新闻时遇到新进记者,闲聊时发现,他主跑电视综艺线,家中竟然没装有线电视,这就像学生考试前不看书、选手比赛前不研究对手一样,当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电视都很难看呀,我选几个有兴趣的,再上网抓来看就好。」
去年,跟一个跑了20年的资深记者聊,她告诉我,也决定停掉有线电视了,她跑的是电视戏剧线,她认为打开电视真的没内容可以选择,「工作上要写的陆剧、韩剧都可以上网抓得到,就算偶尔出现不错的作品,网路都有,而且不必受时间限制,不必在首播时守著电视,何时想看、何时有空,上网即可。」
然后,9月,在电视环境中工作的唐立淇在脸书上宣布退订有线电视了,「原因当然很多,一是在家时间越来越少,都在外奔波,上次打开电视是多久以前都不记得。二是资讯都来自手机,自从它主占据了时间,分给电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三是刚好合约9月到期,就决定停了。(很对不起还在有线电视圈努力的朋友,我是你们雪上的霜><)这也算改朝换代的一种吧!」
金钟奖结束后,我跟知名电视制作人聊整个大环境,无意中得知,他家中的有线电视也早就退订了,这时,我承认惊讶到下巴差点落下,记者不看电视怪(后来那位新记者跑了1年果然就离职了),艺人不看电视很怪(所以唐立淇向电视人说sorry),自己做电视的电视人也不看电视了,这怪到极点,因为没有电视,工作上该如何知己知彼?
周遭人一直在陆续从传统观看电视的习惯中退场,所知的大概只是冰山一角,原来,有线电视系统一年退订超过10%,等于10个人之中有1个离开,每年损失约10亿台币左右,系统业者年年因此少付给电视台,电视台再少挹注资金到节目,没钱做节目,只好重播或向国外买片播,这是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金钟奖上,拿到终生贡献奖的资深艺人梅芳,这生演超过8千部戏,拿奖时,她忧心的说:「最近电视一开,不是大陆剧,就是韩剧,几乎要淹盖我们自制的戏剧了,因为他们的制作费都很高,好几千万做1集,反观我们只有那么一点的预算,可是我们拍出来的东西不会比他们差。」
梅芳忧心的确实是电视现况,自制的戏少得可怜,播来播去都是外来剧,虽然好看,但一部「后宫甄嬛传」演超过20次还在播,「琅琊榜」没重播10次也有7次,当然韩剧一播再播更不用说。而综艺节目做了1季、2季停了,电视台就拿来重播,而综艺史上重播最夸张的就是猪哥亮的作品,他一路从民视复出、跳槽中视,中间插花壹电视,最后到华视,没有一台不重播,播到臭播到烂,就要观众埋单。
胡瓜说,电视台不做新的,每年都在炒冷饭,「连我都想问有线电视系统商,为什么每年收我这么多钱,到底给我看了什么?那观众会怎么想呢?」
新媒体时代来临,观众不必再局限在电视机的框架里,吴宗宪说,未来「网路会取代马路,以前做电视,以后改做网路,观众将来看的东西,会从电视变成萤幕。」他的「萤幕」指的是电脑和手机萤幕,然后许多做节目的幕前幕后的人开始失业,谁会想到,过去叱咤综艺圈20年的陶子、小S这类的天后,最后都奔去大陆做网路节目?在已经完全没有作品。
最近开始流行直播风潮,所谓的直播,不只是唐立淇这类的脸书直播秀,还有手机APP式如黄立成的17,国外来的UP,都开始鲸吞蚕食娱乐市场,不少境外直播公司来台插旗,原因是这方面法令宽松,不若大陆,虽然造就了不少千万年薪网红,但当政府一道命令下来,风行草偃说改、说停都无可置喙。
一个在娱乐圈工作多年的老友,最近面临许多工作选择机会,毅然决然抛下传统纸媒,直奔国外来的直播公司,想在这波新、旧媒体交错的时代中,跟未来接上轨,她说:「一定很辛苦,也许3个月就会阵亡,但总该去看看什么叫未来,若不慎失败了,回到传统媒体,至少为自己增加了新思维。」直播开始红,表示素人吸引力慢慢在赶上艺人,那未来艺人还有什么优势?
没想到有一天,曾经风光的电视产业会变成夕阳工业,只剩下一群苦哈哈的人在坚守岗位。一次意外,搭上坐看繁华的云霄飞车人生,过程有俯冲、有惊险,当然也有徐徐微风。热爱这个工作,因为每天游走不同综艺摄影棚,遇见不同的新鲜事,也因为工作,让我走遍大山大水,体会幸福的每一刻,工作是食物,旅行则像呼吸,两者对我来说,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