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父权体制下,看著父母背影长大,全身每个细胞都能感受婚姻制度的不平等。曾经是教师的妈妈和9个兄弟姊妹中身为长男的爸爸结婚后,生下我们姊妹二人,自从因爸爸的工作而搬了家后,妈妈就辞去了学校工作。在她的婚姻生活中有十年是和公婆一起住的,在公婆过世以前,照护他们的工作全都落在身为长媳的妈妈身上。
对教育相当重视的父母尽可能提供我们最大的资源,其中不只金钱,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劳动力。就像英智的妈妈那样,我们家也是以「女生也要努力读书,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观念来养育女儿的(当然两个女儿到三十五岁都还不结婚,两老内心也是急得要命)。
虽然我很感谢非常有责任心,个性几乎和我一样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爸爸,但是我对身为长媳、妻子、母亲的妈妈,一直以来过著不断付出劳力,却不常被看见的岁月,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情感。
一派认为「不生」是父母的婚姻生活,影响了自己的选择
另外,与母亲牺牲奉献脉络不同,在不生育的原因中,也有受访者分享是因为曾受到父亲家暴的缘故。
闵夏:小时候我爸爸的脾气非常不好,只要喝了酒就会打妈妈,也会打我。最后原本只一味挨打的妈妈也开始反击,还跟爸爸吵了起来。我成年之后,他们就比较少吵架了,现在爸爸可以说是少了牙齿的老虎?(笑)从小就看到家暴和不愉快的家庭生活,好像影响了我对「不想生孩子」的想法。而且我不知道喝了酒以后,我会不会也不自觉地使用暴力,对此有些害怕。
汉娜:我从小家境就不太好,所以妈妈总是非常辛苦地工作,而爸爸就像电影或连续剧里面演的一样,喝了酒就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的那种角色。只要父母一吵架,家里所有的玻璃就会被砸碎,到处血迹斑斑,是相当严重的家暴。不想要孩子的念头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我想如果没有做好抚养孩子的准
备,为了孩子的幸福,最好不要生。
对于受访者来说,父母们的婚姻生活,与他们身为父母表现的模样,在她们各自描绘自己期望中的家庭形象时,有些情况便成为了负面教材。
宝拉说:「爸爸一辈子都觉得只要有赚钱养家就可以了,其他事都不管,而让全家人都过得很辛苦,所以我在考虑配偶条件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会顾家,而且必须是愿意站在我这边的人。」看著虽然不是常常吵架,但是彼此有些距离,互相不理解的父母长大的允熙则认为:「对孩子来说,夫妻还是要懂得传达对彼此的爱意会比较好。」
另一派认为「不生」抛开父母的关系,其他生活因素也占据著不同比重
与其说是因为「父母的关系」,其他不生孩子的因素,也在各自生活中占据著不同程度的比重。英智认为不需要过度解读父母的影响有多大,「父母并不是具有决定性的关键」。
英智:如果不生孩子的理由有一百的话,父母的影响其实不到10%,可是人们只要听到有跟家庭相关的因素时,就不会去看另外剩下90%的理由,只是一味以为「果然是因为妳有不幸的成长过程啊......」的想法,而接受妳不生孩子的事实。
我也深有同感,就算父母的人生和我期望的夫妻样貌有所差距,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身为他们的子女生活是绝对不幸的。最重要的是透过访谈,我了解到因为父母一直以来的疼爱与信任,会对女儿的选择给予正面影响。即使我决定不生孩子,父母也愿意支持我的决定,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欣慰,也是相当伟大的事。
胜珠:我的妈妈是位老师,所以非常忙碌;爸爸是警察,经常凌晨就出门上班,或常常不能回家,但是他们还是会一起做家事,也会抽出时间带我们到处走走。虽然要抚养三个孩子,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是孩子想做的事情都尽可能地给予资助,也表示支持,并且说:「只要妳努力去做,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成功的。」我父母现在过得很幸福,包括生育的问题,他们从不干涉我的决定。多亏有这样的父母,我才能成为一个自立自主的人。
昭妍:我知道不管我做什么选择,就算是决定不生孩子,父母对我的爱永远都不会改变。假使哪天我生了孩子,他们肯定会很高兴,但那是因为有了新生命而产生的兴奋心情,绝不会因为我不生孩子而减少对我的爱,或是对我失望。
看似以旁观者的心态讨论孩子议题,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内心独白
有一次我和不生孩子的朋友聊过,「孩子从出生开始养的话,真的很辛苦,如果某天有个五岁的孩子突然从天而降就好了!」「十二岁的孩子会不会比较好呢?」「如果青春期才养的话,不是很累吗?」「接著就是大学联考的地狱之门,应该会更累吧?」以隔岸观火的心情胡言乱语的我们,最后以「还是当我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有个三十岁左右,还在上班的孩子来照顾我的话,会是最完美的」作为结尾。
不过,回想自己三十岁是一个怎样的子女的话,似乎也没什么好期待的啦......虽然我不知道父母是抱著什么想法,但是我却有著不知哪里来的信心,深信对父母来说,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女儿是件很美好的事。虽然现在我没有孩子也感到很幸福,但是当我到了和父母一样的年纪时,没有像我一样的女儿或许还是会感到有些可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