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路的《人工生殖法》限制最多植入4个胚胎,但民众花大钱求子,总希望一次成功,常选择植入多颗以提高成功率。最新出炉本土人工生殖研究却发现,植三或四个胚胎,流产或死产风险增加一到三成。学者建议政府,当本土证据再累积,结合国际趋势,可考虑下修现行胚胎限制,并提高单胚胎植入补助。
本土研究证实:植入数下降,怀孕胜算增35%、活产提高32%。
研究分析「立法限制胚胎植入数」的前后各五年,高达8万3264笔试管婴儿(IVF)资料,发现2002年平均每疗程植入约4个胚胎,2007年立法设限后,2012年平均仍有约3个。
校正多项因素后发现,立法限制加上技术进步,植入数下降的疗程成效甚至更好,怀孕胜算增加35%,活产胜算也提高32%。研究也发现,植入1至2个胚胎,流产或死产风险相似,但植入3到4个胚胎会显著提高失败风险。此研究由阳明交通大学公卫所教授邓宗业指导,去年10月发表在《卫志》。
研究第一作者、妇产科医师虞希正表示,人工生殖资料库只公布到2016年,他于另一项研究中分析2010到2016年10万4015笔IVF资料,结果也显示,无论何年龄层,植入1到2个胚胎有最佳活产胜算,40岁以上植入更多胚胎,反而折损活产胜算。这是非常重要的讯息,已于今年六月刊登在《美国生殖与遗传学期刊》。
植入太多胚胎,反而可能危害最健康的一个
虞希正表示,过去观念认为多放胚胎能提高怀孕机会,但若看死产或流产,就会发现植入太多胚胎,反而可能危害其中最健康的那一个,不仅对活产没帮助,也不利母婴健康。
再者,已有很多新技术有助提升单胚胎成功率,例如2013年开放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PGS/PGD)」,可事先挑出异常胚胎。不过此技术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求诊者负担沉重,能否真正大幅提高活产或母婴健康也仍待佐证。
上述研究破除多胚胎迷思,也与现行补助方案相符。国健署去年七月公布人工生殖补助方案规定,35岁以下只能植入一个,36岁至44岁以下最多植入2个,不符规定就无法获得最高10万元的补助。
反观《人工生殖法》仍规定最多可植入4个,生殖医学会2016年的指引则建议,38岁以上最多可植入3到4个,除非是高活产机率者或胚胎已通过遗传筛检确认者,建议植入一个即可。希望更新近年资料后,有更多研究反复验证上述结果,并探讨新一代生殖技术的效果,更有助现行指引及政策调整。
胚胎虽减少 提升中奖率有技巧
现行「人工生殖法」规定,最多只能植入四颗卵子,国泰医院生殖中心主任赖宗炫表示,虽减少植入胚胎,但可透过胚胎培养和精算植入期来增加「中奖率」。
过去因考量女性随年龄增长,卵子质量变低,因此采取多植入胚胎的方式增加怀孕率;但植入太多,也容易有多胞胎的风险。多胞胎在产前归类为高危险妊娠,不仅妈妈容易发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并发症外,宝宝也容易早产,更可能因太早破水而流产。因此欧美、日本等地都以「生出单一活产健康的婴儿」为最高目标,尽量减少多胞胎。
赖宗炫说,过去我国试管婴儿的多胞胎比率约25%,现在大约23%,未来希望能降到15%以下,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势必要减少胚胎植入数。虽然减少胚胎植入数后,怀孕率略下降约3%至5%,但仍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中奖率」。首要策略是先将胚胎在体外养到囊胚再植入,著床率较高,便可减少植入数。
有些女性可能因年龄较长或是其他因素,只能取到两、三颗卵,可从卵子的型态、发育及受精、分裂的时间点来挑选质量较好的胚胎。若是卵数多,也可利用著床前染色体分析(PGTA),确认染色体正常再植入胚胎。
另外,透过计算自然周期、药物和排卵针等,也能引出成熟、品质较好的卵子。有些女性的子宫环境不利于怀孕,可搭配黄体素等药物调整,或以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A)找出最佳著床期,提高怀孕成功率。
国健署妇幼组组长林宜静表示,站在母婴安全的立场,胚胎确实不能植入太多。今年七月起,国健署扩大人工生殖补助,将观察实施情形,累积更多资料,并持续邀请学者专家讨论相关规范修订或增加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