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展儿童友善医疗环境,除了营造空间环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儿童医疗辅导师,其概念为儿童生命的专家。
当孩子看病时,有个熟知医疗过程的专业人员在旁陪伴,并协助孩子甚至是家长对于生病、死亡等议题做心理建设,让他们维持正向态度面对治疗、预防就医造成的心理创伤。
(儿童医疗辅导师,儿童生命的专家。)
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解说医疗行为
儿童医疗辅导,主要从北美地区开始发展。台大儿童医院儿童胸腔加护科主任、瑞信儿童医疗基金会执行长吕立,以自己所进修的波士顿儿童医院为例,规模跟台大医儿童医院相近,从门诊、急诊、治疗室到手术室,有将近40位儿童医疗辅导师。
医疗场域的差异,视孩童身体状况而定,因此儿童医疗辅导师需要较多的专业能力,包括儿童发展、家庭动力、心理支持与沟通技巧等。
医师说,因为美国儿童医疗辅导专业的发展,所以孩子在病房时,就可以先给孩子做心理建设,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玩偶做示范,解释打针的概念及过程,当孩子真正要面对医疗行为时,就会减少恐惧跟害怕。
帮小孩克服未知面罩恐惧.变身小英雄
对于医疗辅导的意义,吕立医师分享在台大儿童医院工作,遇到一名9岁罹患脑瘤的男童,因头部需要做放射线电疗,在电疗之前需要戴一个头罩,它的位置关乎治疗效果,对9岁的孩子来说,面对未知的头罩,每次做治疗时都非常害怕,不停的尖叫、哭泣,医疗人员为了手术能顺利的进行,还曾不得已冒著风险为他打麻醉剂。
面对这种情景,后来只好去找儿童医疗辅导师帮忙,透过游戏模拟、讲解做这些事的动机,给孩子做心理建设,并预知接下来会发生哪些事。吕立医师惊喜的表示,跟辅导师互动一两次之后,那个孩子竟然主动提出尝试不要打麻醉。
当他跨出心里的那一步后,发现事情并没有想像中恐怖,把握住技巧和方法,孩子配合度变高,不在哭泣、害怕了,往后的每次疗程很快就可以顺利结束。
孩子整个放射线治疗疗程都结束后,面罩对于医疗人员而言已功德圆满,当肿瘤放射线科的医师说要丢弃时,孩子居然说要留下那个面罩,然后拿去跟同学分享,戴著英雄面罩,帮助自己经过层层考验,勇敢冲过放射线治疗的过程。吕立医师说,看著孩子从害怕面罩到视为英雄的象征时,对于孩子前后的转变,让在场的所有医事人员都相当感动。
医师指出,男童在医疗辅导师协助之前,哭泣、害怕及抗拒的表现,都是心理创伤的表现,这些都会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问题。至于医疗辅导能帮助孩子改善到怎样的程度,要根据孩子的成熟度、理解度及专业人员有无足够的时间准备有关。
幼儿就医焦虑.家长可从2方向应对
然而在很少有人听过「儿童医疗辅导」,也没有相关的专业。吕立医师表示,他从2005年回国发展至今,全台只有4个相关专业人员。因此面对幼儿就医焦虑的问题,他建议家长可以从心理建设、转移注意力2个方向准备。
安抚支持.为孩子做心理建设
就医有很多不同的情境,医师以门诊就医举例,幼稚园年龄较小的孩子,假设感冒没有就医经验的话,第一次去看医生前,家长可透过卡通、儿童医生相关的绘本,甚至是假的听诊器,陪孩子玩看医生的游戏。透过游戏互动,让小朋友了解为何要看医生?看医生时会做什么事?医生做这些事时该怎么办?
(家长可以透过游戏互动,让孩子了解为何要看医生?)
医师进一步指出,孩子多会对抽鼻涕这件事感到害怕,这是一般日常生活中不会经历的事情,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了解就医过程,孩子多数会被吓到,之后再进行一些医疗行为的话,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感,此时就需要更多的安抚和支持。
投其所好‧转移注意力
面对孩子的就医焦虑,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有很多种,尽量挑选孩子喜欢的形式,例如:音乐、故事书、玩偶……吕立医师说明,他曾遇到家长知道孩子喜欢玩钥匙,陪伴孩子就医的过程中,父母会将这些东西带在身边,转移注意力,安抚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