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精神科实习时,有听过一个论述:「世界上很多伟人都有躁症(mania)的倾向。」他们在思想或行为上,常呈现静不下来的状态,总是不断思考著还有甚么事可以尝试;他们的行动力也很果决,想到什么就勇于去尝试,不断地试误学习,因而成就了伟大的志业。不过在外人看来,他们总会给别人一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感觉。
而当我进入儿童早期疗育的领域时,发现有一类的孩子,也会让人有类似的感受。他们的性格比较固执,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若是转换为临床上的说法,就是「固著行为」跟「缺乏同理心」。这类的孩子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有很杰出的表现,但是性格上总是会让大人感觉「说不出哪里怪怪的」。
我的小儿子,就是这样的状况。
手足出生.成为发现问题的契机
我们家小哥,从小就是爸妈眼中的天使,要求他吃饭睡觉,没有反对过。小哥非常喜欢阅读,常沉浸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我和太太也非常开心,觉得他是来报恩的天使小孩,一路养大都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
直到他3岁时,妹妹出生了。因为知道生了小的,大的可能会心里不平衡,因此我和太太一直很注意,不让小哥感觉自己被冷落。但是,从他和妹妹的互动中,我们隐约感觉到小哥是有点淡漠的,他好像就是没办法像「哥哥疼爱妹妹」的那种方式来对待他的手足。
当小哥很开心的在玩,他不会想要把这个好玩的东西分享给妹妹;当他把妹妹弄哭了,他不会想要去安慰妹妹、弥补自己的错误。
原本我们以为,这些应该就是类似争宠的行为吧。然而,事情似乎不是我们想像的这么简单。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跟一位心理师聊到这件事。他听完我的描述后,告诉我,小哥其实并不是喜不喜欢这个人的问题,而是他好像没办法感受到别人情绪的变化,也无法辨识别人对他的行为反应所代表的意义为何,所以导致他欠缺了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也无法判断当下的情境。
这样的特质让他看似「不疼妹妹」,事实上,是他对这些人与事没有特别的感觉。
推荐阅读:孩子是不喜欢交朋友,还是不容易交到朋友?
儿子在人际互动碰壁.始于无法正确识别情绪
在心理师的建议下,我让小哥去做了「社会认知与情绪」的测验。这个测验包含了好几个情境的绘图,比方说:一群人围在一起好像在干嘛、有人不小心把水彩弄倒了、考试没考好、父母亲在争执等。特别的是,在这些情境中的所有人,脸部表情都是空白的。
测验开始,心理师把每一个绘图拿给小哥看,问他:「你觉得这些人在干嘛?你觉得他现在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果在这种情境下,他会有什么反应呢?」因为图上的人脸都是空白的,没办法直接看到他们的表情,所以小哥必须根据图片中的人、事、时、地、物,推敲出这些角色可能会有的反应跟情绪。
小哥在整个测验的过程中,都回答「我不知道。」他看起来是真的不知道!
这个测验让我们了解到真正问题在哪了。
我们的小哥,可能有点ASD(自闭症光谱)的倾向。他在人际互动上有点问题,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固著行为。他可能并不是不爱妹妹,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每个情境当下是什么感觉!
惊觉自己错过发现问题的时机
这个测验的结果让我重新回想和检视了小哥的状态。小哥一直很喜欢阅读,但他都是选择科学性、逻辑性的书籍,对于情绪相关的书籍完全没兴趣,也不曾看过。对于这些倾向,当时的我并不以为意,但若是从这个结果推想,其实早就有些蛛丝马迹了,只是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错过了发现问题的契机!
这个体悟让我冒了身冷汗,育儿之路真可以用「满是荆棘」来形容,风平浪静却暗潮汹涌,看似平顺,但其实有著容易忽略的小陷阱,连我自己是儿童发展的专业医师,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都难免被盲点所蒙蔽。
推荐阅读:宝宝很少表现情绪?不看爸妈、很少分享…4点观察孩子是否有自闭倾向,及早发现治疗!
知道这个结果后,当下,我就决定要常常跟小哥讨论他心里的感觉、别人可能会有的感觉;和别人相处时,如果情况合适的话;也请别人给他回馈。经过这样的练习,希望他能培养出更多的同理心。
心理师同时也提供了我另一个思考的方向,他说,虽然小哥的状况可以用ASD倾向来解释,但我们还是需要更细致地思考其他可能影响小哥的因素,比如教养方式。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对爸妈都在育养中学习
太太本身是个事前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的人,很难接受临时的改变,所以,她教养小哥的方法,就是在所有的事情要发生前,就跟他预告即将要发生的状况。可能是这样的习惯,久而久之让小哥对很多事缺乏弹性,更显固执。
听到心理师这样的分析,太太马上掉下眼泪,觉得是她的教养方式打乱了小哥的人生!
离开心理治疗所,我牵起太太的手安慰她。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我们都是爱孩子的,我们也都还在学习如何给孩子正向的影响。一切还是很美好的,至少我们找到一个努力的目标,好好的帮助他,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好的!
育儿,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