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没有万用公式,请给予主要照顾者多一点时间与空间。)
借戴资颖的霸气,说出家长心声
奥运结束之后,我国羽球好手戴资颖因为某位网路民众的指责,霸气回应一句话:「站在场上的不是你,觉得我失误太多,可以不要看我打球,谢谢。」
看完事件的因果脉络后,对小戴说的这一句话很有感,也非常的欣赏,于是自己将这句话稍微做个修改,发到社群网路上,同样获得许多家长与我一样的感受。
站在孩子面前的是我,觉得我教得不好,可以不要看我怎么教,谢谢。
碰到教养正义魔人,爸妈好崩溃
随著社群网路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变得更接近,但接近不代表亲近,不表示我与你(妳)的关系就变得熟悉或是紧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他人进行不负责任的批评与辱骂。
例如:家长只是在自己的网页上分享与孩子的互动影片,就被不明就理的网民指责,认为不应该这样子跟孩子说话,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行为偏差。
又例如,家长只是在社群群组里描述自己处理孩子情绪行为的过程,就被网民批评方式不对,认为家长失格,会造成孩子潜在的伤害,应该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对的。
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会遭遇一些正义魔人,直接指著您下指导语,告诉您要这么教孩子才正确,要这么跟孩子说话才适当。
对于这些键盘专家、伪专家、自认为自己是专家、只会处理简单个案的专家、只会出一张嘴的专家等,您是不是也很想叫他们OUT!
(碰到教养正义魔人,爸妈好崩溃。)
父母需要学会的3句反击话术
教养没有万用公式,也没有所谓哪一种方法就是绝对有效,截至目前为主,全世界还没有哪一项研究可以完全证实哪一种教养方式就是正确的,所以不要把您自以为的方式硬套用在别人身上,也不要紧抓著自己信奉的教养教条就认为别人也要跟著遵从,因为您的方式不见得就是对的!
有时遇到这些专家,很想这么跟他们说:
1.每位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衍生的教养方式就要因孩子而有所改变
每位孩子都有专属的气质,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独特的行为、动机和反应方式,因此塑造出每位孩子的个性也不相同,因应的教养策略自然也就会不一样。
行为事件的发生都是动态,是涵盖许多不同因素所串连的过程,孩子定然会因应不同的情境做出相对应的表现,增加事件处理的复杂度。
于是,我们很难用同一套理论去解释孩子怎么了,也很难用同一套教养方式套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
所以,您不能用当下自己看到的某个事件点,就自行决定孩子的个性,衍生的行为应该要怎么教,而忽略孩子日常的生活表现,使得孩子的行为被误解,导致后续的教养方向出现偏差。
2.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不一样,衍生的教养内容就要因家庭而有所调整
每个家庭的成员组成、社经地位、环境结构、宗教信仰都不一样,因此塑造出每个家庭的教养观念也不相同,执行的教养方式自然也就会不一样。
许多教养发生的故事,并不仅限于亲子之间的互动,可能还包含了隔代教养、三代同堂、手足竞争、单亲家庭等衍生的不同内容,当主要照顾者要同时兼顾不同变项时,势必会增加教养的难度。
于是,我们很难用外人的思维去衡量不同家庭的想法,也很难用外人的角度去评论不同家庭的做法。
所以,您不能用自以为是的观点去断定每一个家庭的状况,认为他们应该要这么教孩子,而忽略家庭中原本的规则与平衡,使得家庭失去了准则,导致后续不必要的教养冲突发生。
3.每位主要照顾者的成长背景都不一样,衍生的教养技巧就要因背景而有所修改
每位主要照顾者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思考模式、工作性质都不一样,因此塑造出来的教养信念就不相同,采取的教养态度自然也就会不一样。
一般亲子互动的内容,大多以主要照顾者的教育传授、亲情的交流、以及经验的传承为主,由于每位主要照顾者学习到的教育技巧不同,展现出来的教养样貌就会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
于是,我们很难用单一标准去决定每一位主要照顾者的教养方法,也很难用单一教条去要求主要照顾者的教养理念。
所以,您不能用自己主观的经验或是教育信仰,要求其他主要照顾者也要跟著这么做,而忽略亲子之间长期熟悉的互动方式,造成主要照顾者无所适从,或是做法被误解,导致后续更多的教养矛盾产生。
教养孩子的过程,您不是当事者,所以不懂得家长当下的苦;您也不是照顾者,所以不知道家长当下的无奈;您更不是面对者,所以不晓得家长当下遇到的困难。
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您会看见家长的努力;少一点责备,多一点赞美,您会看见家长的用心;少一点挞伐,多一点尊重,您会看见家长的付出,当您抛开那些自以为是,您更会看见一直以来都不曾发现的其他教养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