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会问我「孩子几岁时,开始接触财商较为适合?」通常我会反问家长:「若你孩子现在就可以开始教了,你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了吗?」等孩子准备好了才开始教,但身为爸妈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有一天,我的母亲带着我三岁九个月大的孩子去超市买豆腐,孩子贴心提醒外婆:「婆婆,我们今天只可以买豆腐,不能把所有钱都花光喔!这样我们需要买其他重要东西的时候就会没钱了。」回到家后,母亲转述这段话给我听,我好奇地问孩子,什么是你觉得重要的东西?孩子回答:「糖果啊!下次我们有可能会需要糖果,所以不可以把钱花光。」
原来每次带孩子去超市前,花一两分钟与他沟通当日的购物目的与清单,在他吵着要买其他东西时,我坚决地反覆和他沟通这两件事,并且向他解释,若一次把钱花光,当有很重要的东西需要购买时,就无法买了。
这些互动细节都让孩子放在心上,糖果对大人而言并不是很重要,但在孩子心中却有一席之地,若将此一情形延伸至大人的世界来看,等同于没有计画地将钱花光,结果没钱买房或支付保险费。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教育孩子金钱观的机会。)
父母的金钱观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金钱教育本来就源于生活,父母毋须刻意以上课、教学的形式去教导孩子,孩子怎么看待金钱都是向父母学习的,金钱观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且是透过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形塑而成,孩子会解读所见所闻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习惯。
金钱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对金钱的信念会影响行为,「小东西没多少钱,没关系」、「借钱是不好的」、「赚钱很辛苦」、「出去玩很浪费」、「工作是为了赚钱」,甚至「养你很花钱」等,这些都是父母潜意识中为孩子输入的金钱信念。
除了信念外,我们也要清楚要和孩子沟通金钱的是哪个层面,以及孩子能理解的程度,若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对他们而言,十元的糖果与一千元的玩具是同等地位、价值相同,千万不要因为该物品价格不贵,加上孩子不断吵闹感到烦躁就放松标准,如此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原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而同样为带孩子到超市的情境,若孩子已经上小学,拥有金额大小的概念时,就能开始引导「预算观念」,这时,金额大小才会对孩子产生意义,就可开始以「今日去超市,我们只能花300块」这种预算控制的方法来引导。
无论孩子年纪多大,父母都能从现在开始练习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沟通金钱观、金钱决策与用钱习惯,让自己养成和孩子沟通金钱的习惯,毋须等孩子认知年龄到了才开始,有时反而会造成孩子长大了,父母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开口和孩子谈论金钱。
(父母的用钱习惯、对于金钱物质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孩子。)
换位思考.把握日常进行讨论、引导
我的儿子目前已经快四岁了,有天晚上,我们躺在床上聊天,孩子问我:「妈妈,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他会这么询问,是因为我跟他提到,我为他买了最贵的那双鞋子留在学校的鞋柜里,他把学校拖鞋穿回家了,但学校因疫情停课,必须将鞋子拿回来,他不懂什么是「贵」,于是我们开启了这个讨论。
面对还不知道数字大小意义的孩子,我们依旧讨论了很多关于金钱、决策、价格与品质对应的问题。我告诉孩子,因为那双专用于跑步、踢球的鞋子能保护脚,所以,妈妈愿意工作较多时间来换取一双让他可以安全运动的鞋子,妈妈买的是安全,但价钱贵不一定等同于品质佳,平常走路穿的凉鞋就不需要买到价格很昂贵的单品。
数字比较大,代表我们要工作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换取到,因此,买东西时,要思考自己有没有需要,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要买,这样,爸妈就能拥有更多时间来陪伴他。于是,我们又接着讨论了如何珍惜东西,什么是「珍惜」,珍惜可以让物品保存地更好,可以使用较久,不需要一直购买新的,这样才能将钱拿去买更重要的东西。
在孩子似懂非懂的年纪,正是父母练习用儿童的语言和角度「换位思考」的时候,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会用不断发问来引导父母回答问题,父母也能趁机理解孩子的思考逻辑,并随时修正自己沟通的方法,让孩子多发问,随时增加沟通财商经验的机会,孩子不会准备好才学习,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