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买了礼物,孩子总是会迫不及待想要拆开来看,在团体游戏时无法排队或与其他小朋友轮流玩玩具,又或者是常见的喜欢插嘴、打断别人谈话的现象。
其实,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的冲动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家长可以观察到他们总是焦躁不安、莽莽撞撞,情况严重的孩子会有专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导致学习成效低落,与同侪互动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不好的习惯。
(儿童生活教养。)
家长安抚孩子焦躁
现代科技发达,电子产品推陈出新,只会让孩子更急躁,对于等待更没耐心,尤其冲动控制能力不佳的孩子,往往在无法审慎思考前,就会出现不合宜的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无法充分获得环境讯息或是体察其他人的情绪互动,在社交上就会出现不良的互动表现,也无法跟随老师的学习引导。
建议除了借由感统训练介入或是药物治疗等来协助稳定孩子的情绪之外,家长也应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团体生活,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学习分享、练习轮流等待。
此外,也须以身作则,养成聆听孩子说话的好习惯,而非以打断孩子说话为教养方式。妈咪也可以行为治疗方式,训练孩子学习等待,若孩子达到目标,则给予实质奖赏方式或是集点兑换方式。
更有效的是使用高阶的口头赞赏,以强化良好的行为模式,让孩子察觉其重要性,在经由等待获得正向的环境经验中,让我们的孩子不再短视眼前的立即成果,而是能享受延迟满足,且同时能为自己规划生活。
尖叫不是「唯一」可以表达的方式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尖叫是正常的,尤其1~2岁的婴幼儿,因为他们还不大会说话,等到会说话就会改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0~2岁的幼儿确实可能因为无法用言语表达需求,而改用其他方式取代,但尖叫绝不是唯一的方式,孩子会尖叫一定有原因,如果家长没有适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放任他们继续尖叫或把它们的行为合理化,就会让孩子无法学习正确的情绪适应与表达需求能力,随著年龄增长,甚至会进一步衍生出其他社交与情绪障碍等相关问题。
因此,当孩子尖叫时,不妨先观察孩子尖叫的时间、地点、情境,推敲可能的原因,帮助他们把情绪稳定下来,像是把孩子带离现场或抱紧孩子,待孩子情绪平稳后,再协助他们用词汇句子、肢体动作,来表达原因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