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陆续写了许多和安全感有关的文章;但是,安全感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安全感牵涉到了一个人生存下去的需求。
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盛行的年代,心理学家们以为,摇铃铛之后喂狗吃东西,久了之后只要摇铃铛,狗就会流口水的古典制约理论,以及把一条鱼放在机械箱子外面,把猫关在机械箱子里面,猫会不断触碰,直到不小心打开箱子,进而学会开箱子的操作制约理论,可以套用在人类身上。
这一群心理学家,设计了机械式的育儿院,他们认为,给父母养育小孩是不好的,拥抱会造成婴儿对父母的依赖,会让婴儿没有办法独立,因此,把婴儿关在育儿院里面,透过行为主义的制约,才能教养成好小孩。
结果,这样的想法彻底的失败了。许多婴儿因为不明原因而死亡,尽管他们都有充足的食物可以吃。
和食物一样重要的存在──安全感
心理学家哈洛对于行为主义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设计了恒河猴的实验,将恒河猴关在笼子里面,里面有两个娃娃,一个是绒毛布做成的,另一个是铁丝做成的,并在铁丝的娃娃上面放上了奶瓶。哈洛想要知道,猴子到底比较需要食物,还是拥抱的感觉。
实验结果出炉,猴子 24 小时当中,只有短短的三、四个小时会在铁丝娃娃身上进食,其他时候都会紧紧抱著布娃娃。
拥抱,到底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呢?迈克尔·梅尼的研究团队,观察大鼠妈妈和孩子的互动,他们发现,有些大鼠妈妈时常为孩子舔毛,有的则很少。结果发现,那些时常被舔毛的大鼠宝宝,在面对高压力刺激时,他们的压力贺尔蒙显著地比那些少被舔毛的大鼠宝宝低上许多。
安全感也时时影响著情绪
事实上,拥抱和抚摸,正是哺乳类动物最需要的安全感来源。当一个婴儿碰到危机时,他就会丧失安全感,进而出现情绪反应,此时,依附系统也会开始作用,希望透过哭喊来召唤父母的注意。
如果父母能够适时出现、敏感觉察婴儿的需求,并给予适切的支持,那么婴儿就能恢复平静,同时关闭依附系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之中,婴儿将能内化安全感,在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
有安全感的人有多么神奇呢?约翰·高特曼发现,一对伴侣在吵架的时候,高安全感的人,几乎都能停留在中性情绪当中;但缺乏安全感的人,则会陷入强烈的负面情绪里头,开始大声责怪对方或闷不吭声。
由此可知,安全感不仅仅能让我们在小时后恢复平静,充足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也能让我们在长大后获得比较良好的伴侣关系与夫妻关系。
安全感,是食物之外,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需要的东西,它能让我们调适情绪、恢复平静、不容易冲动与情绪波折,因此,说是食物之外,最重要的生存必需品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