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被打长大的,现在却听到教养专家警告父母不能打骂小孩,连小孩也反过来威胁父母有家暴专线这回事!所以是要我忍,眼睁睁地放任他不管吗?」
相对体罚,「爱的教育」常被这样误解:顺从孩子且不打不骂的方式;当孩子闹别扭,或大人对孩子有所要求、好说歹说而孩子不从时,就碰壁了。因此,「爱的教育」常被支持体罚的大人们嗤之以鼻,轻蔑她为软趴趴的爱、教出如此自我中心的小孩。
亨利‧卢云(Henri J.M. Nouwen)神父在他的一著作中提到:「也许爱是一门难学的功课,权力就轻易地取而代之。」这句话可说是一针见血的回应内心在矛盾著「打或不打的」父母。
爱的教育并非是软趴趴,只是「爱」难学,然,为何难学呢?乃是因为大多父母本身所经验过的爱并未完全,一种全然被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经验是有缺陷的;反之存在于父母内心的多为恐惧,在恐惧中掌控欲便乘虚而入。
例如:在我们的家庭文化中,常充斥著「我是为你好…」的迷失,真正的是父母心中害怕孩子不听话而带来种种麻烦,或担心自己成为他人眼中没把孩子教好的爸爸(妈妈),「爱」便成了控制的代名词。
好消息是: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有机会重新摸索、重新学习爱的功课!一方面乃因先天置入于父母心中的那份爱,推动及凝聚内心的勇气往前行;另一方面凭著信心和盼望,这是一次和孩子一起再度成长的机会!虽然爱的挑战不少,但是你若愿意,就一定有希望!
亲子关系要从那里开始学习成长呢?就从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与需求开始吧。就像传道书说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心理学家也做了数不胜数有关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而身为父母的,从了解孩子的需求出发,应用适性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及对话沟通。这样做的结果犹如是:让你手上爱之箭瞄准前方的靶心射出去时能不偏不倚。(相对而言,「罪」(希腊字:hamartia), 意指瞄错或未能击中目标。)
零到一岁:父母是安全堡垒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论,孩童从零岁开始即能从父母亲身上感受到情感的回应,产生被爱的信任与安全感,进而发展出安全依附关系,成为一有自信、肯定自我价值及愿意探索世界的人。如婴儿哭泣时得到拥抱和安抚、肚饿时得到满足、想与人接触时得到拥抱;这是需要父母对婴儿的需求讯号有足够的敏感度,且积极回应孩子。
在此阶段对某些父母而言会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新手父母、婴儿本身属高需求难带型的先天气质、母亲有产后忧郁- - 等等,这些挑战需要寻求外在资源来共同协助,特别是给主要照顾者有喘息的空间和时间。
一岁到三岁:父母为孩子立界限
儿童这时期开始学步、学大小便控制、学自己吃饭等等,他们要学习「自己来」,表现独立性和自我决定,感到一种可以驾驭事物的神奇力量,也从中慢慢发展自我概念及自我评价,孩子开始会依据大人的评价与鼓励,感受到羞耻、自豪等复杂情绪。
例如孩子想要自己用餐具吃东西,大人如果说「你看你都弄得脏兮兮的」并露出嫌恶表情,孩子可能会感到羞耻。此时期的孩子也被称为是「第一个叛逆期」或是trouble two,会表现出拒绝顺从大人以及反抗的行为,如常说:「我不要」。
这时期父母要帮助孩子立规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踩刹车的语言:「不要- -」或「不可以- - 」;与其凡事只说「不可以」,不妨将焦点放在「可以」做的事同时也表达出孩子做此事的动机,例如:孩子将不想吃的食物丢在地上,可以说「你不想吃这个xx,对不对?你可以把它放在这个盘子里。」这样孩子不会感到被指责,也有助于他修正错误行为。
三岁到六岁:父母是孩子的人际教师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学校,将注意力转向外界,将精力放在探索世界,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常问「为什么」,同时也模仿起长大的模样,例如帮忙大人做事。
此阶段父母是孩子认识这世界最好的教师,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认识自己及表达自己;而孩子大脑前额叶发展逐渐成熟,亦能理解复杂化的情绪和事件的概念和逻辑。所以无论是透过共读绘本、玩扮家家酒、游戏、画画、说故事、参与家事等等,都是很好的媒介,引导及丰富孩子的社会认知和人际相处的能力。
六岁到十二岁:父母是孩子解决问题的教练
上小学了!孩子将从玩乐式的学习过度到系统性学习,此时必须熟练人际技巧外,同时还加上学业技巧,压力指数像跳级般上升;如何面对挫败(如输不起、无法容忍失败)、提升问题解决技能,尤其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后,又可能会面临复杂的人际相处,例如开始有群党关系等等,一一都是孩子要面临的挑战,也是父母的挑战。
这阶段的孩子渐渐成熟,父母可以多用讨论的方式和他们沟通,陪伴他们练习思考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例如孩子常功课没带没交而被老师罚,因而沮丧,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你曾经准时交作业?」、「你要怎么做才不会忘记呢?」此作法是以「技能学习」的观点来取代「问题」,培养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不会觉得自己是问题,而可以积极的来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
当压力渐渐提升,父母要维持跟孩子沟通畅通,重要是「不带评价地听孩子说」,孩子光是「说出来、感觉被父母接受了」,就已有纾压效果。此外,适时地安排户外活动,平衡课业压力与游戏放松,会玩也会认真念书,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则。
十二岁以上(青春期):父母请多多倾听
当青春期的序幕慢慢拉开,暴风期快要来临了,父母可在心中调侃自己一下: 「这臭小孩进入青春期啰!」调侃自己的意思是放轻松些,不要太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内外都充满张力,想要独立又焦虑不安,因此常表现出烦躁易怒;对父母来说很不容易,要关心,但又不能干涉太多,并且切记要尊重他,愿意给他空间,同时父母切勿紧抓著「他的态度不佳」作纠正,这样反而伤了亲子关系,因为很多时候,青春期孩子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
父母在此阶段最贴切的角色就是「倾听者」,听!但勿作负面评论,深刻地让他感受到父母不是反对他,乃是真心地祝福他所求所想;在彼此信任的关系下,父母亦可担任孩子的「顾问」,以他的立场为考量提供想法和作法,陪伴他找到人生的方向。
当青春期结束迈向成人时,父母的阶段性任务可以卸下了!进入下一个为空巢期做准备的阶段,学会放手与祝福;孩子也要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年,必须学会负责与决定人生。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身为人类就会犯错、接纳自己会犯错,就像上帝接纳我们;然而,也没有 「得来速」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心中不期待完美父母,而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花时间和学习去了解他们的父母:愿意看见他们的需求、听他们说话,用「心」与他们同在。
祝福父母们,透过亲子关系这趟旅程,更深地去体会这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