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聪明孩子的定义也不一样
9岁前教育方式,用守护教养法代替给予教养法
我从2017年开始,和专门培育演员与艺人的戏剧学院公司(THEATRE ACADEMY)一起开启了「Kids Perform Challenge」这个教养计划,每当进行特别讲座或研习会时,常会看到或听到类似的说法。守护孩子的喜好,他就能主动学习并成长
让孩子发挥其拥有的能力,进而过著幸福人生的关键就是「守护教养法」。父母要做的并不是过度给予或硬塞给孩子一些「可能直接和未来幸福有关的东西」,而是要认同孩子自己发现的「喜好」并守护著。守护教养法的3特征
特征1:不会否定孩子
否定会抑制孩子的发展,不对孩子说「不准做~」,改说「做~吧」。
特征2:不会给予太多
给予太多会剥夺孩子的精力,将时间的主导权交给孩子,才能让孩子发挥所长。
特征3:不会焦急
不要害怕失败,有些事一定要从失败中学习,让孩子累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经验。
守护教养法的3原则加一
原则1:认同
认同孩子原本的样貌,减少对孩子的否定,可使孩子发展自我肯定感。
原则2:守护
配合孩子的成长,重新选择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感,不过度出手帮忙。
原则3:等待
相信孩子能做到,并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能因此得到成就感与自信。
加一:期待
孩子有父母的期待,就能克服维持现状的心态,勇于跨入未知的世界。为什么不是「四原则」而是「三原则加一」呢?因为在还做不到「认同」、「守护」、「等待」时就加以期待,会变成强迫孩子接受,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在「认同」、「守护」、「等待」后加上「期待」,孩子才能展翅高飞。
守护教养法,能让孩子变聪明
这里说的「守护」这种相处方式,极其有助于引发出孩子的自主性,不过度出手或出口,能激发孩子的挑战意欲。先保持这样,然后发现是必要时刻时再出手帮忙,预防致命性的挫折,是刚刚好的相处方式。
只是在这当中,有些父母自认为是在守护孩子,但不自觉地变成在「监视」,在此先说说「守护」和「监视」的不同。
「守护」和「监视」的不同在于「信任孩子」
让孩子在公园玩的父母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告诉孩子真的需要注意的大方向,例如「有人在荡秋千时你靠近的话会很危险,要小心喔。」然后就只在一旁看著。另一种则是不断制止孩子的行动:「不行去那里啊,摸了那个手会弄脏吧。」
两种类型的父母都是想让孩子玩耍才到公园来的,可是前者只给最低限度的叮咛就不再说什么了,后者虽然不是出于本意,却所有小事都要管。这就正是「守护」和「监视」的不同。
这个不同起源于哪里呢?一言以蔽之就只是有没有「信任孩子」罢了。「这孩子到这个程度没问题,只要在快超过这个程度时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能这么信任孩子的父母,是不会监视孩子的。
父母一监视孩子,孩子也会认为「爸妈没有说OK就不能做」、「能让爸妈心情好的事就是好事」,于是不管到何时都无法自立。为了不陷入监视,信任孩子很重要。
随著孩子成长,重新决定与他的距离感
「虽说要信任孩子,具体而言要怎么做呢?」这在「守护」这个词里面找得到答案。所谓「守护」,就是「看著、保护」,首先,要看什么呢?就是看孩子「今天的样态」。所谓「守护」,就是配合孩子成长,重新选择和他之间的距离感,孩子会做的事每天都在变,所以父母也要配合其变化,重新审视和他之间的距离感。
当孩子还小时,不管去哪里都要牵著手,转弯时也是父母先往前走一步,确定没有危险才会转弯。然后过了几年,没必要牵著手走路了,不过应该还是会跟孩子一起走。孩子再长大一点后,相信他一个人没问题了,也就没必要一起走了。
就像这样,决定要让孩子做主到什么程度、从什么程度开始保护,这就是「守护」,适当守护可以增加对孩子的信任。
不要帮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或「他只要努力一点就做得到的事」
想保护孩子的念头很强的人和很喜欢照顾人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人容易连孩子已经会做的事或是只要努力一点就做得到的事,都先帮他们全部做好。
希望这些父母能把「减法保护」放在心上。例如:「孩子能够自己把衣服收进抽屉里,那么我只要帮他做到把衣服折起来就好了」、「只要帮他把牛奶倒入杯子里,他就能自己准备早餐了」,大概像这样的感觉。
父母要配合孩子成长来决定出手帮他到什么程度,不过度出手帮忙、只默默守护,可以让孩子累积小小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