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not good enough.」
永远觉得不足,永远不断学习。李安在这次回台行程中,光是这句话,就说了5次以上。或许有人觉得,他是李安,自然说什么都是金玉良言,都会被奉为神旨,但我看到的是,若非以这句话为初衷,那今天他也无法成为能用这句话提醒众人的李安。
有些人,即便总是静静观看、轻声说话,也能轻易就掳获众人目光。李安便是这样,保有儿时传统家庭的礼教养成,却又同时展现挣脱礼教的叛逆,那叛逆,微微细细的,却渗透在他每一个观点和语句中,也让他的温顺,多了让人愿意臣服的魅力。
初看「卧虎藏龙」时,我曾觉得李安就像李慕白,温和潇洒,但读过生平后,又感觉他像俞秀莲,对生活和宿命有那么几分隐忍与包容。直到跟随著他的创作脚步,才发现他更像是那玉娇龙,不断尝试在现实和理想中做出抉择,最终执拗地纵身一跃,便挣脱前者迟迟不敢违逆的父权与宿命,也用此在电影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但武林论剑,讲得虽是耐得住的性子和稳扎稳打的工夫,与时俱进的套路开发,仍是致胜秘诀。李安花数十年磨剑,对亲情、爱情、人性各主题领域驾轻就熟之际,所有能够尝试、突破的硬体技术,他也从不错过。
那一跃,展现的不仅是每回让人惊喜的故事选择,更多是技术上的突破。这次的3D影像、4K画质,每秒120格的拍摄新技术,各家新闻都已谈得透彻,但在学习数位技术之余,固守原点说好故事的初衷仍没变。今日在讲座上,有人问起,怎样才能让故事触动最大化的观众群,他腼腆一笑:「先感动自己吧。我就是个普通人,我先感动了,那我想故事也不至于无味到哪。」温婉却充满自信,柔和却不失锋利,也在在体现于他的电影里。
或也就是那分真诚与平实吧,从生活态度流入电影创作。热爱小众艺术,却不躲于象牙塔里打高空,该有的亲情共鸣、丰厚的浪漫情怀,最终皆是扣著「人性」出发。吴念真曾以「通俗是一种功力,绝对自觉的通俗更是一种绝对的功力」赞扬推理天后克莉丝汀,但论自觉性的通俗,李安在故事与转化影像上也毫不逊色,你无法将他归类于艺术抑或商业导演,只因他已成功将两者的界线揉合至尽。
「电影,就是用来让人走进幻想世界,进而从中为自己失序的现实人生找回条理。」戏院里,坐著生活背景、挫折经验皆迥异的男男女女,但当灯关上,银幕内外激起的却是一个又一个集体共鸣,如此特质也成了李安创作电影的坚持。
今天,在与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对谈的讲座上,主持人要他问童一个问题,他搔了搔头,便问:「你...为什么会懂电脑这个东西?」接著自嘲:「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笨。」如同他笑著引用玛丹娜的「like a virgin」来定义自己的生活与创作态度,总是对著每个人、每件事的原点感到好奇,永远用著处子般的思维重新认识每一个眼前所见。
「希望永远被称为是学电影的学生吧」。从李安的想望再看回自己,或也更有勇气从停滞的现况离开,出发寻找新的刺激,「没有什么决定会绝对成功或失败,所有结论都取决于过程。」如同他闷在家中10年等机会,未尝不曾怀疑过自己的决定,但如今看来,成功抑或失败,都抹灭不了做出决定的当下,那个当下,决定的不是结果,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格特质,才是影响结果的关键要素。
没有什么好怕的,即便必须一个人面对、摸索,但只要不停下脚步,终会走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也是李安以他的电影和个人,所教会我最重要的小事。跳跃性思考的生物,只在遇见电影时才能找回思考秩序,喜欢静静观察胜过大声喧哗,被认为是水瓶座怪咖,实是个热爱与各式人等交流的嗨咖,采访方式时而正经时而歪斜,却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