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分娩时,宫缩会加剧来袭,从不规则到逐渐有规律,间隔越来越短,强度越来越大,这预示着宝宝快要出生了,结合其他临产表现,如破水、见红等,准妈妈就要做好宝宝出生的准备了。
小美孕36周的时候,有次正在抚摸肚子给胎宝宝讲故事,本来是有胎动的,可是过了一会儿她摸了下肚子,却发现变硬了,下腹部还能感觉到宫缩。
小美连忙给爱人打电话,两个人急匆匆去了医院,“我是不是要生了”,准妈妈很着急。医生在检查后,却和她说,这种“没有痛感、不规律的”的宫缩,是假性宫缩。
这下小美长舒了一口气,不过医生也提醒她,如果过度紧张,也会引发真正的宫缩,平时要多了解些孕产知识,以平和的心态来待产。
那么什么是假性宫缩呢?假性宫缩时准妈妈会感到孕肚变硬,但宫缩无规律、无周期性,也不会有痛感,在经产妇中更为多见。
而真性宫缩是临产前的征兆,强度更大,是宫颈扩大、胎头下降的一种表现,并可能伴有流血,要懂得分辨。
当然了,即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要同时借助于其他的产检和监测,才能进一步区分频繁出现的假性宫缩和临产宫缩,感到不适求助于医生是有必要的,尤其在孕晚期。
一般来看,当子宫不收缩时,压力大约在10mmHg,当子宫收缩时,压力增加到>25mmHg时,孕妇才会开始感觉到酸痛的滋味。
这种疼痛比来例假的感觉更强烈,从下腹部延伸到腹股沟,还常伴有见红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尽快就医了,别再磨蹭。
除了正常的分娩,以及常见的病因,如子宫过大、子宫外感染、胎盘异常等,这5个容易引发宫缩的外力因素,孕妈咪要尽量避免,以免造成早产。
1)摔倒
如果孕妈妈腹部不慎受到剧烈撞击时,比如不慎摔倒,就会压迫到子宫内的胎儿,自己也会因为受到惊吓和疼痛,使得子宫内血液量变少。
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胎盘早剥,此时出现宫缩可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恐会危及母婴安全。所以孕妈咪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少去人多嘈杂的地方,坚持穿平底鞋。
2)手提重物
在准妈妈手提或者搬运重物时,腰部和下腹部会用力,从而引起腹部的压迫以及子宫充血,容易引发流产和早产,在这方面不要逞强。
尤其是家有大宝的宝妈,孕晚期面临大宝求抱抱的请求,可以转而用抚摸和拍肩的方式安慰,尽量不要抱起。
一定要抱的话,最好先蹲下来弯腰,抱紧宝宝后,再站起来举腰,最大程度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危险。
3)身体长期“摇摆”
由于剧烈运动,或者出门期间搭乘交通工具时,如果身体长期处于摇摇晃晃的状态,也是有可能引发宫缩进而分娩的。
如果孕妈有过类似的感受,建议家人开私家车来接送,或者在征询医生意见后,可考虑提前休产假,以防意外,给胎宝宝一个充足的成长时间。
4)受到到寒冷刺激
温度忽冷忽热,会让人体血流变少,容易刺激到温暖的子宫,进而发生宫缩。
不过普通天气的变化,是不会引起这种状况的,孕妇和胎儿还没这么娇气。
最怕是洗冷水浴,或者手脚、身上大面积地被冷水淋湿,比如遭遇极端天气,或者在淋雨后没有很好地护理,就要当心了。
5)过度紧张和疲劳
如果孕妇总是感到疲倦和过度紧张,尤其是严重的产前焦虑,这种心情上的变化,也是引发频繁宫缩的一个原因,学着放松心情,才能迎接“好孕”哦。
很多人只知道临产前的宫缩痛,却不知道产后也有宫缩痛。
产后宫缩痛是在分娩后,由宫缩引起的下腹部阵发性的剧烈疼痛,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
女性正常的子宫容积为50g左右,到了足月妊娠时,子宫增重约在1000g,足足扩大了20倍。从鸭梨大小增长到西瓜大小。产后自然是要收缩的。
产后出现宫缩痛说明子宫正在逐渐恢复当中,宝妈应该感到安心,一般在产后2天内感觉明显,持续两三天后自然消失。
而子宫会在产后的10~14天内恢复到骨盆的位置,产后4~6周,也就是产褥期结束后恢复到正常体积大小。
当出现产后宫缩痛,家属要学会这几个缓解技巧,给予产妇更多的关怀。
第一,让产妇采取侧卧的姿势睡觉,并避免长时间的站立和坐着,以减少腰部的疼痛。
第二,家人和爱人可以帮助产妇做环形按摩,给子宫做一个轻缓的SPA,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产妇烦躁的情绪。
第三,可以采用热敷的方式来缓解,水温不要过高,时间以半小时为宜。
其实比起来产前的宫缩,产后的宫缩痛感要轻得多。但是恰恰因为是“卸货”后的疼痛,让宝妈感到更加委屈,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种疼痛,就会变得更加烦躁。
为了自己的身体恢复,宝妈还是要多关心下自己的,家人也可以帮助转移押注意力,最多产后一周痛感就会消失,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