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的孩子几时加辅食?加辅食时是饭吃得多还是奶喝得多?辅食的种类有哪些?第一次加的辅食是什么?
辅食是孩子从流质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的第一步,是孩子迈进成人的第一步,是孩子营养供给方式变化的第一步。
可以自主进食,辅食可以抓来吃,大大加强孩子自信心,让孩子知道我可以的。
1、可以让孩子口腔的肌肉更强壮,有利于发音
孩子吃饭时用到的口腔肌肉群,和说话时用到的口腔肌肉群是相近的,差不多的,通过每天吃东西的咀嚼,可以让这些肌肉更强壮,有利于孩子以后学说话时,可以清楚地发音。
2、可以让孩子的牙齿更坚硬
孩子的牙齿也是用进废退的,经常用牙齿会变得更坚硬更锋利,而辅食需要牙齿进行咀嚼,可以很好的锻炼牙齿。
前提是家长正确地给孩子添加辅食,加辅食不正确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辅食加得太早,会让孩子消化不良引起积食,如果辅食全都是吃软软烂烂的粥,那也锻炼不了孩子的咀嚼能力,不利于孩子以后语言的学习。
第一个误区:满月后就给孩子加辅食
小编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还记得隔壁家的嫂子生孩子的时候,婆婆就说孩子满月之后就可以给孩子加点米糕了(其实就是米粉加水蒸熟),孩子才能吃得饱,晚上睡得的好。
现在我还记住大婶喂孩子吃米糕的画面:大婶用一个小勺子喂,但是孩子用舌头把米糕顶出来,而大婶却用蛮力继续把米糕推给孩子,终于胳膊扭不过大腿,米糕还是进入孩子的嘴巴。但是没一会米糕顺着孩子的小嘴流了出来,而大婶立马用勺子把嘴角的米糕,又给捞起来再给孩子吃,最后吃了好几口,才用一张黑乎乎的毛巾给孩子擦了一下嘴巴。
现在想起来这个孩子真是牛啊,这样喂养也长大了。
一个成都的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孩子出生3天家长开始喂辅食,喝米汤,吃小饼干,结果把孩子喂进了医院。
《中国营养学会》:给孩子添加辅食最早不能早于4个月,建议要在6个月左右添加,最晚不能晚于8个月。
第二个误区:第1种辅食吃稀饭
家长:自己家里面自己种的米不打农药,安全纯天然,外面买的很多是转基因啊。熬成稀饭还可以喝一点点米汤,粥最营养的地方就在汤里了,我们这叫米油。
但是自己家里的米营养单一,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孩子加辅食不仅仅是为了补充热量,更重要是补铁。
建议第一种辅食加的是含铁的米粉,现在在市面上销售的所有米粉都强化了铁的。而且也要通过国家严苛的检验,安全性是没有问题的。
给孩子吃稀饭容易导致孩子缺铁,缺铁的孩子大脑供氧不足(铁是氧的运输工具,铁少了氧自然就少了),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第三个误区:一开始就给孩子吃好几种辅食
之前一个家长说:孩子吃辅食拉肚子,我问她给孩子吃什么了。
她说孩子吃了两天米粉,有一天自己打了一个果汁:有香蕉,苹果,百香果,给孩子试了一下,孩子很喜欢喝,就给孩子喝了一小杯。没到两个小时,孩子就拉肚子了。
孩子刚开始加辅食时,一定要一样一样的加,先一种辅食至少要观察孩子三天,没有问题再加新的辅食。
同时加几种孩子没吃过的辅食,孩子难适应反而会拉肚子,而且你还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辅食引起的。
第四个误区:换奶时加新辅食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六个月时,给孩子从一段奶粉转二段奶粉,刚好这时候也可以给孩子加辅食,于是双管齐下,却不想孩子小小的肠道,没有能力同时消化这两种变化,一下子就全拉出来了。
或者皮肤也长出了疹子,家长却不知道到底是新加辅食孩子不适应,还是新换的奶粉孩子不适应。
加新辅食三天内别换奶粉,换奶粉成功之前(孩子完全喝新的奶粉而且各方面没有问题)不加新辅食。
第五个误区:辅食就是要软糊
刚开始加辅食时软糊没有错,毕竟刚从喝的奶转到吃的辅食一下子别转得太快,中间有一个软糊的米糊做缓冲,让孩子肠道有一种适应的过程。
但是一岁前一直给孩子软糊的食物就不对了,孩子的肠道六个月都没有长进?不可能的。而且一岁前都吃软糊的食物,一岁后也不能马上吃固体的食物啊!
加辅食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永远停留在只给孩子吃软糊的食物,要慢慢的增加食物的硬度,比如在六个月的时候吃软糊的米糊,之后吃软的粥,慢慢吃软的饭。
开始加软糊的南瓜,慢慢是切碎的肉,再慢慢给孩子加黄豆大小的颗粒类肉块,或者是瓜类。
慢慢的锻炼他的咀嚼能力,慢慢磨孩子的牙齿。
第六个误区:用奶瓶装辅食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建议:孩子在六个月的时候,慢慢地要顺利用杯子来喝水,奶瓶只能用来装奶和没有甜味的白开水。
孩子的辅食一定要用碗来吃,奶瓶是喝水的工具,而辅食是用来吃的,辅食要用碗来装,用勺子来吃。
把辅食装进奶瓶,把奶嘴剪大点让孩子自己吸,很多家长觉得这样方便多了。家长方便了,却和给孩子添加辅食的目的背道而驰,不能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也不能锻炼孩子的吞咽能力。
第七个误区:辅食只能家长喂养
当孩子想自己吃辅食时家长却说:哪能让孩子自己吃,吃得满身满地都是。孩子哪里会吃啊,都是在玩的,吃不饱的。
对于孩子来说,吃辅食并不是为了可以吃饱,主要的作用是学习,学习怎么在大脑的指挥下,把手里的食物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对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是一种锻炼)。这学习的过程就充满的乐趣,这样的乐趣会让孩子对吃饭产生兴趣。孩子以后不容易挑食。
家长不要怕脏,洗洗就行了,不要怕孩子吃不饱,刚好可以让孩子体会到饥饿,或者可以等孩子自己吃完之后喂两口。
在孩子8个月左右,很想自己吃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方便用手抓的食物,比如馒头,面包等给孩子自己抓着吃。
第八个误区:做辅食要放盐
老人家:辅食不加盐哪有味道,孩子怎么会吃呢?孩子吃点盐才有力气。
以前农村很多人是做体力活的,会流很多的汗,汗水中含有大量的钠,所以钠会流失,做苦力活是要吃盐补钠。
但是小婴儿不需要做什么苦力,加上冷有暖气热有空调,孩子出汗也会太多,不会流失多少钠。
7-12个月的孩子每天需要350毫克的钠,每天喝母乳和奶粉就能达成这个量了。不需要通过加盐来补钠了。
给孩子加盐反而画蛇添足,不需要的东西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
第九个误区:给孩子多吃辅食少喝奶
奶奶:饭菜肯定比奶更有营养啊,而且我家娃爱吃饭菜,长大了吃饭就行了,不用喝这么多奶了。
当孩子吃辅食后一些老人就觉得,孩子能吃辅食了长大了不需要喝这么多奶了,一天吃三四餐辅食,奶反而喝得少了。
事实上孩子在一岁之前吃辅食,主要是学习和锻炼,奶才是提供营养的主要食物。
所以一岁前要保证孩子每天800毫升的奶量。一天吃两三餐的辅食就可以了。
吃太多辅食孩子消化不良,还会造成孩子的负担。
第十个误区:过早给孩子加蛋白,海鲜类食物
海鲜,鸡蛋蛋白,这些蛋白质含量极高的食物,营养是很好,但是却营养引起孩子过敏。比如七个月就给孩子蒸鸡蛋羹(整个鸡蛋一起蒸),10个月给孩子吃虾或者蟹等海鲜。
孩子的肠道,没办法一下子应对这些大分子的蛋白质,会引起孩子拉肚子或者长皮疹,反而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
孩子添加辅食吃什么,吃多久,吃多少,怎么吃都有讲究,家长要避开以下十个误区,让孩子吃得健康吃得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