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不好,大家都不想生小孩,就算有也是生一个就觉得足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渐渐凸显出大家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认为独生子女就是比较自私、无法学会分享。难道「学分享」一定要靠手足才能学会吗?
心理师指出,有些家长常抱怨「家里没有其他的小朋友,没有学习对象」,事实上,家长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就是孩子的学习对象,除了示范之外,父母还应该协助让孩子清楚说出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只有尖叫与哭闹。
就算没手足,家长也可以教导孩子如何表达情感
「语言是孩子理解周遭世界、自我经验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一旦可以将想法和感受,以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对外沟通的一大进步,进而解决问题,协商冲突。 家长应该多多训练孩子,时时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经验,唯有如此,在游戏、互动或遇到冲突时,孩子才能以语言反应,而不是以叫闹、推抢,甚至咬人等行为表达感受。」
从日常生活,就让孩子学会等待
也因为生活中没有其他手足,需要让孩子深刻感受到「轮流」、「等待」的概念,家长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孩子学会等待。例如,宝宝大叫著「吃!布丁布丁」,妈妈应该一边准备、一边地说「妈妈正在开,要等喔」、「再等一下就好」,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孩子有了亲身、真实的等待体验,下次至公园玩溜滑梯,就愿意在一旁等待。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多多营造轮流的机会,像是,「你吃1颗维他命糖」「爸爸吃1颗」「妈妈也要吃1颗」,「你再吃1颗」「换爸爸吃1颗」「妈妈再吃1颗」,只要是孩子喜欢且又不专属于他的,都可以做为练习轮流的对象。
心理师强调,透过一次次地轮流和交换的学习,孩子亲身体验分享的趣味后,最后就能学习了分享行为,小朋友就能与其他孩子和平相处,不再是旁人眼中的白目暴力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