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与「过动、冲动」分别为ADHD的两大核心症状,孩子常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东忘西、难以等待,无法听完旁人说话就打断或插话等情况。
Q1.孩子是好动?还是过动?
孩子总是坐不住、无法从事静态学习活动,许多家长都会怀疑,孩子到底是「活泼好动」?还是「过动」?
彰化基督教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中心主任张通铭表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诊断,原则上会到孩子足5岁后才确立,在此之前,爸妈可从天生气质与生理发展等两大面向观察孩子是否有ADHD倾向,举例来说,孩子表现出急躁、坐不住且无法等待的特质,同时又合并有语言构音、动作或认知能力发展迟缓,就应多加留意。
根据诊断准则,若要确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需符合以下3项要素:
1.孩子12岁以前有专注力不足、过动、冲动等症状。
2.症状出现于两种以上不同场域,如:家里、学校。
3.注意力不足或过动、冲动状态已影响到生活、课业或人际互动。
因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无法透过抽血、X光等检查来确诊,临床上,除了观察孩子有无发展异常,也会辅以评估量表,以及「电脑化持续性注意力测验(CPT)」等方式进一步检查与确诊。
老师的观察也是判断关键
张通铭医师补充,专业的检查固然重要,但半小时左右的看诊时间,其实难以看到孩童行为的全貌,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平时的观察更是一大关键,其中,又以老师最能够客观比较同龄孩子的状况,对于每个孩子的学习表现也有一定程度了解,若家长不确定孩子发展是否落后,不妨先与老师咨询、讨论。
Q2.可针对ADHD成因进行产前筛检吗?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盛行率约为7~8%,这类神经发展疾病大多都是由基因与环境交互而成,像是早产、低出生低体重、接触到重金属或有机磷等环境毒素,皆可能扮演后天环境影响的角色。
另外,有些染色体疾病也有高度机率合并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状,张通铭医师举例,若宝宝出生时检测出罹患「X染色体脆折症」,则合并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机率高达90%,其他像是结节硬化症、狄乔治氏症候群等罕见疾病,也可能提高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机率。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仍无法透过产前基因检测,完全排除胎儿罹患ADHD的风险。
Q3.如何治疗与陪伴?
学龄前的ADHD治疗,多采行为训练为主,倘若行为训练效果不彰,学龄后才会考虑加入药物治疗。行为训练主要为「增强物训练」,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目标,如:在时间内完成作业加一点、回家帮忙做家事加一点,累积一定的点数后,即可兑换礼物,或享有专属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行为训练的核心,在于「正向回馈」,当孩子感觉到他因某项行为得到认同、成就感,就有动力做得更好,进而培养责任感与主动性。
除了专注力不足与过动、冲动的核心问题,ADHD孩童还可能出现许多非核心问题,例如:焦虑、对立反抗行为、过敏等,相对会较执著且缺乏安全感。张通铭医师提到,「爸妈在照护过程中,从小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非常重要,亲子之间有稳定连结,即便爸妈有时提醒的音量较大,孩子也知道爸妈是为自己好,而非故意责难。」
另一方面,最好能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教养」,若爸妈认为孩子讲不听就一味顺从,可能使孩子到学校后,更容易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温和而坚定的教养原则是亲子间互相尊重的基础,让孩子清楚理解到:「如果你有需求,可以好好说,爸妈不会随意骂你,但也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改变曾说好的约定。」
Q4.长大后会自然好吗?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孩童当中,约有30%为注意力不足,10%为过动、冲动,混合型约为60%左右,意即90%的个案皆有注意力不足的问题。孩子成长至青少年后,随著脑部前庭发展成熟,过动与冲动的症状可能趋缓,但专注力并不会因此得到完全改善,若没有妥善治疗,还会持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
张通铭医师提醒,注意力不集中所导致的学习困难,到了国小三年级后将越来越严重,因三年级之后,课业难度更加复杂,孩子又无法保持专注,造成成绩与自信低落,容易衍生出交友困难、师生冲突与多种情绪问题。这样的情况延伸到成年,甚至对于就业、婚姻及对下一代的教养皆有负面影响。
因此,别认为ADHD「长大就会自然好」而延误就医时机,反而错过了评估与治疗的黄金期。
注意力不足也可能出现癫痫症状
依目前的研究,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男女比大约为4:1,女童相对较少,张通铭医师表示,因注意力不足症状与癫痫所引发的「失神」症状有些类似,若女童出现疑似注意力不足症状,则强烈建议加做「脑波检查」以确认是否有癫痫可能性,也关系到后续该服用抗癫痫或ADHD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