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洗餐具是怎么来的
起源自日本的江户时期,主要是因为生产建筑及木桶等经济产业材料时,木材会有边边角角剩余的地方,为了不浪费资源,便做成了一次性的筷子,称为割箸(waribashi),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免洗筷。
免洗筷与当时需要清洗且可重复使用的筷子相较起来轻巧、方便又便宜,重点是没有其他人使用过,非常符合日本人追求乾净的饮食习惯。
在80年代为防止民众感染B型肝炎,所以政府开始大量宣传推广使用免洗餐具来防范,当时不管是路边摊,还是高级餐厅都替换成免洗筷。即使证实B型肝炎是由血液传染的,免洗筷也因为免洗筷方便、便宜、用完即丢的特性,沿用到现在。而近期也因疫情影响,部分餐饮业者改用免洗餐具以降低染疫风险,反而造成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大增。
免洗筷的食安疑虑
具有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TFDA)及全国认证基金会(TAF)认证的暐凯国际检验,在历年检验中,汇整出检验常见的不合格风险是不得检出的过氧化氢及联苯,而二氧化硫则仅需在标准内,免洗竹筷一般制成都不会再做任何处理。
有发霉才会使用二氧化硫熏蒸漂白,烘乾成形后再加入滑石粉给筷子抛光,部分黑心厂家为了节省成本,会用工业硫磺、双氧水或硫酸钠浸泡,硫磺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在薰制过程中残留在筷子上,只有通过水煮或水洗才能把包裹在筷子上的二氧化硫清除掉。
但黑心制造商为降低成本,会直接省略这道程序,中华食品安全安协会黄舒平秘书长表示:「工业硫磺里有重金属如铅、砷等,损害肝和肾;滑石粉会导致胆结石;双氧水是强氧化剂。」
部分黑心厂商在免洗筷的制程中,添加专用防腐的「联苯」,其长期使用会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出现,如头晕、头痛、眩晕、嗜睡、恶心、呕吐等,有时可出现肝功能障碍;若为高浓度接触,对呼吸道和眼睛有明显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可引起头痛、乏力、失眠以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也可能导致过敏性或接触性皮炎。
免洗筷带来的影响
一般的免洗筷大多用竹子制成,而竹子的成熟时间约为四、五年,比起杉、桧、松等树木七、八十年的生长时间少的许多。但是业者为了制造更多免洗筷供民众使用。
因而砍伐了原有的树林种植竹子,而竹子的须根细且浅,固地力差,不利雨水的节流,不仅会影响山坡地的水土保持,还会使林下物种单调,影响物种多样化的发展,破坏原本森林生态环境。
而市面上的免洗筷包装大致上为纸套或塑胶套,纸套虽可以以回收的方式处理,但依旧可能有免洗筷沾染油墨印刷,进而吃下肚的风险存在,暐凯国际也有提供实用餐具之外包装检测。
替消费者做最好的把关;而塑胶套产生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即使久埋地下也不会自行分解,甚至缩短掩埋场的寿命、堵塞河川,因此常出现塑胶废弃物污染环境的头痛问题。
除了环境影响外,人体也有极大的影响,更不要说是抵抗力弱的小孩,所以许多爸爸妈妈会替自家准备环保的儿童餐具,建议爸爸妈妈们可挑选不锈钢、搪瓷,或天然材质的餐具,但不锈钢餐具不能盛酸性食物,且要挑选品质合格的产品。
不锈钢餐具有13-0、18-0、18-8三种代号,代号前面的数字表示铬含量,后面的代表镍含量,而铬是使产品不生锈的材料,镍是耐腐蚀材料,镍含量越高,品质就越好。
而搪瓷餐具虽适合小孩,但要时常更换以防掉瓷误食;建议爸妈们最好不要买表面比较光亮或者有油漆的,因为多数油漆装饰的餐具是含有铅的,长期使用对宝宝健康不利,尽可能使用天然制造的餐具。
玻璃和陶瓷算是非常安全的餐具,最大的问题就是易碎。此外要注意陶瓷的餐具要选择表面光滑的且摸不出花纹感的陶瓷餐具,纯色无花纹且表面光滑的陶瓷餐最佳。
环保从你我做起
不只是免洗筷,许多免洗餐具的使用量也大大提升,不管是一次性餐具还是塑胶袋等,都是「环境杀手」,身为地球村村民的我们都应该养成「无痕饮食」,无痕饮食顾名思义就是在饮食生活中不要留下垃圾。
现今大多数人都是外食族,可养成随身携带环保餐具、环保餐盒及环保杯的习惯,内用不怕餐具到底有没有细菌,外带也不怕一次性餐盒在家堆著发臭。
同时也建议外食族能随身携带一个环保袋,有时候买了饮料又买了便当,但若是背包不够大或是手上刚好没多余的空间,又需要另外购买塑胶袋,反而本末倒置了,因此随身准备一个购物袋才能以备不时之需,不仅无须担心餐具是否有细菌存在,还能环保爱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