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开学季面对新学校、新班级跟同学可能产生压力,国外研究显示,孩子诉苦时,家长在言语、表情或态度上给予正向支持与温暖回应,有助于孩子因应压力,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此外孩子与母亲对话中,若感受到正面影响、更强的凝聚力,在青春期阶段更能因应同侪压力。
试图解决问题,通常更能顺利适应新环境
由伊利诺大学学者进行研究,安排100位就读五年级的青少年及母亲到研究室,在5分钟内谈论青少年面临同侪问题,过程中观察母亲的情感(如微笑、身体和语言情感、挫折或紧张)和双方连结或凝聚来计分,并评估青少年心律调节来观察因应压力的能力。
结果显示,能试图解决问题、并管理自我反应的青少年,通常更能顺利适应新环境。此外,与母亲对话中体验到更正面、更强凝聚力的青少年,求学过程能更积极因应、和寻求父母的建议;若母亲表现较多批评、缺乏兴趣,与青少年则较难积极因应社会压力。
儿童时期是社会化的阶段之一
卫生福利部桃园疗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陈质采表示,亲子沟通互动时,正面温暖的谈话内容,家长采取接纳、不批判、开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比较愿意去说,就较有机会让孩子觉察问题在哪里,也较容易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因应策略与技巧,不过这也考验父母的智慧,因为每个孩子特质不同,亲子长期互动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教育推广副主任戴怡君表示,许多研究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反应,会反应孩子的心理健康,儿童时期是社会化的阶段之一,孩子会透过「模仿」学习情绪反应与因应压力的作法,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即具有深远影响。
根据董氏基金会2018年一项以六都国、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面临压力事件时,除了朋友、兄弟姊妹之外,他们第一个想诉说对象以「妈妈」居多;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后,超过五成的父母第一个反应是「给予建议」、只有大约两成是「专心聆听、不判断对错」。
戴怡君说,很多父母烦恼,当孩子遭遇压力、情绪低落时,该怎么回应才能帮上孩子,「最好的回应就是专心聆听,不需急著给建议。」她分享自己跟孩子互动方式,当孩子分享学校遇到问题时,会跑到身边、将脸靠近请她「正视」,并问「妳现在可以听我说吗?」若她正在忙碌,会请孩子让她结束手上工作,10分钟后专心聆听,孩子就能获得纾解,若沮丧、难过情绪时,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戴怡君建议,父母可试著养成听孩子说话的习惯,给予时间、专心聆听、再给个拥抱,简单的支持力量胜过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