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当教养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许多家长一看到小孩不想上幼儿园,第一个念头就会往「虐儿」的方向想。身为妈妈、家有新生的妈编也非常能体会,每天洗澡都会仔细检查小孩身体、专心听小孩的梦话。但小孩不肯上学,原因难道只有一个吗?
小孩抗拒上学的原因
现代独生子女多,难融入团体生活、不愿行动受限,也不再是所有人的唯一
妈编的女儿是全家族唯一一个孙女、唯一一个第三代,没有任何表堂兄弟姐妹,自然是一家老小的掌上明珠,加上爸爸妈妈的交友局限,没机会让她跟同龄的小朋友相处。所有玩具、零食都是她一个人的,不需要争夺、不需要委曲求全、没有攀比,去公园玩也习惯自己一个人,没什么社交概念。
但到了幼儿园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吃饭要排队、想要什么东西无法马上拿到手,在学校要遵守团体行动,再也无法率性而为;再加上家人都会称赞她做得好棒、好可爱的事情,老师都无动于衷,她再也不是所有人的唯一。这样的落差,不只小孩难以适应,恐怕连大人都很难接受。(原本在公司当呼风唤雨的主管,突然换工作变成小职员,看人脸色、听人行事,肯定会觉得憋屈吧?)
妈妈不在=靠山不在
当然还有另一个压力来源,就是永远的靠山「妈妈」不在身边。
心灵的依赖、实际需求的帮助都不在了,也难怪孩子每天喊著要妈妈。不一定是真的「思念」妈妈,而是希望妈妈帮她做所有事情、打理好所有需求。承担责任太难,要是有妈妈在,这些不舒适、苦难,妈妈都来帮我承担就好了。
有「落单」的情形
上学,还有另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就是个性外向的小孩就容易吃得开!
个性外向的小孩,很容易在同侪间找到归属感、找到认同。如此一来,孩子就自然喜欢上学,可以跟同学玩、总比自己一个人在家好玩多了;但个性内向、怕嘈杂的孩子就十分的吃亏。不只环境让他压力大、心累,还没办法融入环境、找不到归属感,还有可能发生连成人都不愿意面对的「落单」。
妈编女儿就不只一次跟我抱怨:「我在学校都没朋友,我不想去学校。」听得妈妈我好心疼,但又无能为力。
(进入陌生环境,小孩难免会抗拒。)
挫折、学习生活规矩,本来就是「长大」的过程
如果确认孩子的学校管教方式没有问题,做家长的势必要狠下心,陪著孩子度过这段适应期,因为这就是长大的过程。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总喊:「好想赶快长大」总以为长大了有钱,就可以肆意妄为,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买小时候想玩的玩具;但在长大的过程发现根本不是这一回事。
小孩也是在经历这一阶段。他们总想到长大的好处,却没想到长大的过程并不轻松。父母虽然心疼,难免会考虑:「是不是太早把小孩送上学了?」、「要让他这么早适应团体生活吗?」但「长大」就是要学会适应团体生活、遵守社会规范。
可以同理小孩的心情,但不要扯老师后腿
自由受限、遵守自己并不认同的规矩,心理一定会不舒适,但身为家长,能给的唯一安慰就是同理小孩:「我懂!妈妈也不喜欢被东管西管」;「你想要玩玩具,但老师说不能玩让你很生气,对不对?」
同理不代表认同,妈妈的同理方式可以重复语句、帮助他把心情表达出来、表示自己有听到了。这时候无需说教,或硬要他改正行为,毕竟人在气头上都需要个抒发管道,这时候若要跟他讲道理,他只会觉得更烦。
等孩子心情平复、或转移注意力之后,妈妈可以再藉著日常机会、或念绘本的时候传递正确观念:「你看,如果有人不排队、插队的话,你心情也很差啊~所以社会才会发明排队这个规矩」;「你看,你都知道爸爸做什么事是不好的行为,你也会想纠正爸爸。那你是不是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纠正你了呢?」
就算家长不知道在家里怎么教,也千万不要扯老师的后腿。在学校老师努力建立规范的时候,回家还跟小孩同一个鼻孔出气:「老师怎么对你这样?我明天去帮你骂老师!」、「老师说的都是错的,你在家里不用照老师的规矩。」
(师长应该一起努力,帮助小孩适应学校。)
帮助老师摸清小孩脾气,让老师更快找到适合的管教方式
师长可以借由联络簿、上下课的时候多跟老师沟通,并对老师表达感谢。也可以直接跟老师说小孩的个性如何(吃软不吃硬、看到吃的就都好说话……),帮助老师摸清小孩的地雷,让老师更快找到方法跟小孩沟通。这些都是正向的沟通方式。
妈编女儿至今开学三周还是在哭、还在抱怨自己不喜欢学校、不想遵守学校规矩(吃饭不想排队)。愿天下父母与我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