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父母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道理,但等自己真的成为父母后,才发现,原来自已与孩子的关系是互相成长的,孩子身上可以看见长大后被社会洗礼过的我们,很难再拥有的纯真、直率与快乐。
罗怡君不用艰深难懂的教养理论探讨「亲职」是什么,而是用与女儿相处的对话出发,如:女儿遇到的人际关系、做父母常说的等一下、亲子活动的规划与参与、女儿的情绪等,跟著她的文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贴切地像是昨天才在我们家上演过的小故事,能够教会我们什么事吧!
1.「刚发生什么事?怎么妳准备要打人?」
「我不会真的打他,只是假装而已。」
当女儿被欺负,我们到底要如何教她保护自己?「必要时」反击打人?真的能阻止别人不当行为的关键是「以牙还牙」吗?还是教她「用说的」?不强出头选择忍耐,可以息事宁人吗?该怎么「硬起来」,才能让对方放弃选自己当作目标?
2.「来绑头发准备上学了!」
「⋯⋯」(嚎啕大哭)
学龄前的孩子才刚开始认识自己的情绪,连大人都难以分辨混乱复杂的情感内容,更别提要一个孩子「拿捏得宜」。当情绪发生时,孩子需要的是时间辨认「自己怎么了」,若还要额外应付大人的各种指示、要求、尝试,只会分身乏术难以负荷,我们自以为的帮忙,其实是多射了好几颗子弹!
3.「如果妳做不到就不要答应,这样妈妈会有被欺骗的感觉!」
「我答应的是要试试看,可以我没有保证一定要成功啊,我今天就还是做不到嘛!」
喜欢上韵律课的女儿,却无法自行上课,每次都要妈妈陪伴,再尝试一年多的勇敢练习之后,会有Happy ending吗?
4.「我们去别的地方玩吧,这里的溜滑梯,你已经玩了很多遍啦!」
「孩子没试过,怎么知道喜不喜欢?」
放假,我们不只要顾及孩子,也得好好让自己歇息。「陪孩子玩」还是「玩孩子」的差别,简单说,就是规划活动或旅程时,到底是满足我们自己,还是孩子?我们在陪伴孩子时,期待的是过程或是结果?
5.「Yes Day要结束啰!有没有什么感想啊?今天你应该快乐得不得了吧!」
「对啊!很开心耶!」
「那当然,妳专挑我平常管你的那些事做啊。」
「也不是啦,嗯,我不太会讲耶,就是今天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感觉很不一样,可是妈妈为什么你都不相信我啊?」
或许孩子的判断与父母不尽相同,比如说:家长觉得已经看很久电视,但孩子觉得还不够。那么多久才够呢?孩子有机会找出这个答案吗?他知道自己的欲望是来自「被禁止」,还是真的那么喜欢看电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