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爸妈的心头肉,总希望给他们最好的,在门诊,常常遇到父母们问,除了奶品之外,要额外给什么保健食品,让孩子增强免疫力或是长更好、吃更多等等。其实现在的小孩营养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原则是均衡饮食和适当户外活动、充足睡眠,实在不用额外多补什么保健食品,但目前就研究统计来看,的大人或小孩,普遍有维生素D浓度不足的状况。
(目前就研究统计来看,大人或小孩,普遍有维生素D浓度不足的状况。)
维生素D的重要性
近年来,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很重要,最让大众耳熟能详的,就是与钙相关的调节,包括:促进小肠钙质吸收,使骨头矿物化正常,维持骨骼健康;维持适当血钙和血磷的浓度比;预防低血钙引起的肌肉抽搐。维生素D同时也影响许多生理功能,包括:减少发炎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气喘、心血管疾病(仍待更多研究厘清);甚至与部分癌症的预防有关(仍待更多研究厘清)。
但它也不是无敌的神丹妙药,在补之前,必须了解维生素D的生理机转: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食源的维生素D有两种,通常来自植物的是维生素D2(Ergocalciferol,麦角钙化醇),来自动物的是维生素D3(Cholecalciferol,胆钙化醇),摄取时搭配油脂比较容易吸收。
其实适当的日晒就能帮助身体产出够用的维生素D喔!人类的肌肤接触特定波长的紫外线,波长范围在 280~320 奈米之间的UVB,会形成前维生素D3(Previtamin D3),再转换成维生素D3。无论是来自于食物的维生素D2、D3,还是肌肤合成的D3,在体内都必须经过两次转换,第一次发生在肝脏,反应后会产生25(OH)D;第二次在肾脏,反应后会产生具生理活性的1,25(OH)2D或不具生理活性的24,25(OH)2D,1,25(OH)2D才是对人体有生理作用功效的维生素D,所以,如果是肝或肾有问题,也可能影响到实际体内维生素D的作用。
不同生活习惯、纬度与季节.影响维生素D浓度
理想的血中维生素D浓度要>30 ng/ml,介于20~30 ng/ml定义为维生素D不足,<20 ng/ml 是维生素D缺乏。根据本土的研究,统计2005~2008 年19岁以上成年人的维生素D浓度,结果显示:女性血中的维生素D平均浓度低于男性,其中,又以19~44岁生育年龄的族群中维生素D浓度最低,约75%属于维生素D缺乏。从研究看来,虽然日照充足,但国人的维生素D浓度却没有预期中足够,可能是因为户外活动的时间长短(玻璃会阻挡UVB吸收)、防晒用品的使用(SPF>8的防晒产品就会隔绝 UVB)、曝晒于阳光的皮肤面积,甚至雾霾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
另外,在2020年发表在Nutrients有一篇统计了2012~2014年北部1岁以下婴儿维生素D浓度。根据研究资料,配方奶哺喂的婴儿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为21.1%,配方奶与母乳混喂的则有14.8%的维生素D含量充足,但在纯母乳哺喂的婴儿中,维生素D充足的比例仅有1.7%。而纯母乳哺喂的时间长短也和维生素不足及缺乏的发生率相关。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血中钙磷浓度,也与婴儿佝偻症有关。
(儿科医学会建议纯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宝宝,从新生儿开始每天给予400 IU口服维生素D。)
维生素D补充方式
因此,无论大人小孩,喝母奶或喝配方奶,如果平常日照不足或是营养不均(少食用含维生素D的鱼类或是食物),或是年长者、皮肤较黑者、肥胖或接受过胃绕道手术者、患有特定脂肪吸收不良的疾病者,可能会有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以婴儿来说,因婴儿较少被带出门且4~6个月前也无法吃副食品,所以,儿科医学会建议纯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宝宝,从新生儿开始每天给予400 IU口服维生素D;使用配方奶的儿童,如果每日进食少于1,000毫升加强维生素D的配方奶或奶粉,也需补充400IU口服维生素D。
长大以后呢?1岁后,奶类是辅食,要慢慢转大人食物,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海鱼、蕈菇、有添加维生素D的奶粉!(鲑鱼100g就有400IU的维生素D),蕈菇类最好是有UVB照射过的喔!
但过犹不及,依据第八版国人膳食营养素建议,充足的钙也是维生素D发挥效益的必要条件,国人也应注意摄取富含钙质食物以达足够的钙摄取量;而目前的建议量是以无日照,但有充足的钙摄取量为前提,其实不用补过头,从新生儿到50岁前的成人,每天建议吃400IU(10μg/d)的维生素D(从食物及营养品中)。孕妇及哺乳中也一样补400IU;50岁以上的长者建议量提高至600IU(15μg/d),因为年长者的肌肤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较差。
食物是补充维生素D的管道之一,有充足的日晒,理论上,身体也能产出够用的维生素D供全身使用,不该一味的补充营养品,而忘了大人、小孩都要适度的户外活动,接受太阳照射。不过,要提醒大家帮助维生素D合成的是UVB,过多的紫外线也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提醒父母,补充日晒要尽量避开紫外线强烈的时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