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说起来,我们家应该算是个友善的阅读环境,也相当鼓励孩子培养阅读兴趣,从下面几件事中,大家应该可以略见端倪。
第一,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家中书本的数目总是远远超过玩具的数目。第二,家里很早就提供适合孩子读书的独立空间,他知道哪里可以找到书,也可以安静自在地坐下来读。
第三,除了孩子们自己的读书空间外,我们还创造了餐桌、沙发这两个属于家人共同的阅读空间,它们不仅仅可以让我们用餐与休息,更常是我们一起阅读的好角落。
有时候,妹妹需要很大的桌子以便摊开她的画册跟纸笔,餐桌的尺寸跟高度就比书桌或地上来得适合,也方便大家一起参与讨论。不论是帮忙画两笔或是提供意见,甚至依据正在进行的画作联想,说些与之相关的故事,桌面宽阔的空间让家人可以围成四面八方,不会因多人参与而有拥挤的感觉。
亲子共读.轻松最重要
我平时下班到家的时间,大概已经是孩子们吃饱饭、洗完澡,准备要上床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常常一进门,迎接我的便是沙发上一排埋首于书中的孩子,每个人身旁还都摆著几本自己想要看的书,见我进门便纷纷抬头,异口同声地向我打招呼:「嗨!爸爸!」
沙发是我们家的另一个阅读空间,它提供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舒适感与放松,在这个时间点,大家都已经洗过澡换上睡衣,是一段睡前静心的片刻,孩子可以挑本书或坐或躺,选择自己舒适的姿势,也可以靠在爸妈的身上要求讲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甚至不一定要阅读,分别讲讲学校或今天发生的事,大家轮流发表不同的意见,一起把这样的经验变成一本无形的书。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感觉到共读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并不是一定要怎么执行,或是拘泥什么特定的形式,轻松做就对了!(延伸阅读:专属感会带来幸福感!打造孩子的「爸妈独享时光」,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被爱,手足之间不争宠)
选书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很多父母常常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主动买给孩子自己希望他们念的书,但往往会产生很深的挫折感。在儿童发展的理论中,有一种训练方式叫「地板时间」,它的第一个要件就是先顺著孩子喜欢、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来跟他们互动,进而设计未来的训练内容,以这样的概念来说,孩子其实才是共读经验中的主角。
因此要购买童书之初,还是必须要观察一下孩子的喜好,我们很常带他们去书店闲晃,看看他们都对哪类的书籍感兴趣。孩子还小时,故事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挑选的重点,有时候,主角可不可爱、插图精不精彩,反而对孩子更重要。
当孩子慢慢长大了,除了故事内容外,我们会希望书本能带给他更多乐趣与学习,甚至是一些尚未经历的体验,所以父母在这时候适当的为孩子选书就逐渐变得重要。
我们也会和其他家长交流,询问不同年纪的孩子都看哪些书,举凡动物、情绪、故事、工具书等,都有可能,同时讨论不同语言的童书选择,这跟买玩具是一样的心情,要去想想是不是适合他们的年纪或兴趣,也要先自己研究一下玩法,买了之后才好亲自教孩子们玩。
同一本书也能读出不同心得
有些共读的文章会提供很多的教战手则,比方说要向孩子提问,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机会等,这些都没有错,但实际尝试过的人就知道,执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个人觉得共读要跨过的第一道难关,也是最重要的关卡,就是必须忍受重复读同一本书、同一个内容的无聊感。对孩子来说,不论是语言能力的建立,形象的输入,甚至新的探索与发现,都是源于不断重复与覆诵。
孩子每天拿同一本书来让你讲给他听,你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不是说过了?」或者会不经意地发现他们怎么又在看同一本书,因为这就是年幼孩子学习的模式,这时,陪伴共读的大人就必须克服无聊,发挥想像力,让每一次的共读都能多点不一样的心得或收获,然后在不知不觉间引导孩子跨出这本书,产生去探索下一本书的动机与期待。
共读经验无法复制贴上.大人也要享受其中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复制同样的共读经验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就像我家老大从小喜欢在车上听书,需要声音与音乐的连结才能入门阅读。老二因为有亚斯性格,常沉浸在个人世界里,也最喜欢阅读,只要是从知识、动物、自然科学的角度切入,往往都能抓住他的目光。
而老三起初对阅读完全没有兴趣,后来发现她喜欢动手做,于是从工具书,有游戏内容的书籍开始,例如:大家来找碴、迷宫、著色等,也慢慢地让她喜欢上阅读了!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别被共读的大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父母们也要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感染他们!
延伸阅读:离异后从不缺席儿子重要时刻,用行动表达「爸爸一直都在」!离别让孩子感到焦虑,却也变得更独立
延伸阅读:两性间的「爱之语」,也能用在孩子身上!防疫居家生活,和孩子一起学习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