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宝宝引导离乳成功,已过去3个月。
这一场母乳喂养的过程,慌乱中开始,平淡中结束,本来认为没什么值得讲的,但最近看到,有些妈妈也遇到当初我曾经历过的困难,手足无措,身边又缺乏支持,所以决定还是重新回忆一遍,或许能帮到一些人。
关注母乳喂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记不清了,反正是结婚前。
为什么关注母乳喂养,最初的动机我也早已忘记,大概是认为这些知识迟早用得上。
总之,从这时起,我在微博上关注了母乳喂养大本营、虾米妈咪、崔玉涛等育儿科普大V,开始学习包括母乳喂养在内的各种育儿知识。
转眼间,我结婚了,怀孕了。
刚开始,一切都非常顺利,但很不幸,在孕34周时,宝宝突然早产。
生产过程就不多说了,顺转剖。手术室里,连宝宝的模样都没看到,就被告知宝宝马上要转去儿科医院。从此,母婴分离。之前积累的那些母乳喂养的知识,此刻完全派不上用场。
术后第一天,疼痛压倒一切。
第二天,护士来查房,教我用手挤奶,并再三交代少喝汤水,以免奶水太多造成乳腺炎…...母婴分离,就是这么与众不同。
其实产后前两天,我几乎把母乳这件事忘记了,因为伤口疼痛,又因为担心宝宝的安危,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虽然能挤出几滴奶,但那点量让我根本不屑去挤。
结果第三天,报应来了。
三天三夜没睡觉,第三天这一觉睡得特别香。
夜里在疼痛中醒来,发现乳房变石头了!连腋下都是一个个硬包!赶紧用手挤奶,然而并无卵用。于是忍着胀痛连夜网购了一台电动吸奶器,第二天上午到货,开始启用…...到底是大牌的吸奶器,比手挤给力多了。
第一次吸完,虽然乳房还坚硬无比,但疼痛减轻了很多。后来又吸了好几次,乳房才逐渐恢复了柔软度。
在宝宝住院的这段日子,我不分白天黑夜,定时3小时吸一次奶,因为我知道,留住母乳是我唯一能为宝宝做的事。
也幸亏在这之前,我就学习过,只要按时吸奶,定期排空乳房,就可以维持泌乳量。
很多早产儿妈妈不知道这一点,结果在宝宝住院期间就回奶了。后来我每个月带宝宝去医院高危儿门诊做体检随访的时候,看到很多比正常宝宝更需要母乳的孩子,却在喝着奶粉,心里就替他们一阵阵惋惜。
20天后,宝宝终于平安出院。
宝宝住院期间都是用奶瓶吃奶的。过早使用奶嘴,容易让新生儿产生乳头混淆,拒绝乳头亲喂。
回家后的第一次亲喂,不出意料的失败了。
赶紧实施方案二:用乳头保护罩。这是朋友教的,她当初就这样引导成功了。结果宝宝吸了几口,发现不对劲,又开始挣扎抗拒。
尝试了N次都无果,没办法,只好把乳汁吸出来,用奶瓶喂。这是宝宝第一次吃到母乳。
宝宝乳头混淆的程度比我想象的严重得多。我上网搜索各种纠正乳头混淆的经验,发现大家观点几乎一致,都是从现在起,扔掉奶瓶,强制纠正。
但现实总是令人失望,强制纠正并没有带来任何效果,反而变本加厉,后来发展到一接近宝宝,她就开始哭闹。
考虑到我们是早产低体重儿,营养还是首先要保证的,连续尝试了三个月后,最终还是认命了,或许,我和这孩子,真的与亲喂无缘。
这时候,如果能有人能够站出来告诉我,母乳瓶喂也是一种正常的母乳喂养方式,或许我就不会如此焦虑。
可事实恰恰相反,不论是网络里还是现实中,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朋友邻居,甚至我自己,都认为只有亲喂才是正常的母乳喂养。
瓶喂算什么?没有妈妈的体温,增加了卫生隐患,还把原本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都用来吸奶了,简直一无是处!各种母乳团体的妈妈们会把我们当做异类,认为长期用吸奶器会减少泌乳量,怕麻烦不负责任的妈妈才会选择用奶瓶喂奶。身边的亲戚邻居会认为既然宝宝不肯吃奶,干嘛还要这么矫情非要喂,母乳吸出来又冷藏又加热的,那还能吃么?
其实,对于宝宝严重乳头混淆的妈妈来说,如果想要继续母乳喂养,母乳瓶喂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有过全母乳瓶喂经历的妈妈都知道,瓶喂并不轻松,比亲喂要辛苦多了。当亲喂的妈妈在抱怨宝宝夜奶多,几乎每小时都要起来喂一次的时候,我每晚连躺下几分钟的机会都没有,尤其是追奶的那段时间。
和很多妈妈相比,我的奶量不算多,但同时宝宝食量也小。母乳瓶喂,多少会有些损耗,比如给宝宝加热了60ml,但宝宝只吃掉30ml。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资本让宝宝来浪费,我决定追奶。
怎么追?这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之前的知识储备告诉我,终极解决方案只有两个字:多吸。
如果有统计数据的话,我的吸奶器,大概是这世界上被使用次数排名前列的。追奶那段日子,我吸奶的频率增加到2小时一次。每次吸奶需要花30-50分钟,结束后洗吸奶器,消毒并烘干,再过半个多小时,又该下一次吸奶了。感觉每天不是在吸奶,就是在洗吸奶器,吸奶次数能达到12次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概坚持2-3周以后,产量翻倍。
母乳瓶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母乳的储存。
首先,向大家推荐2012年卫生部的《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其中也提到了如何保存母乳。具体内容请百度。
这个技术规范虽然算不上完美,但对普通人而言也相当靠谱了。因为是正儿八经的官方出品,拿去给思想不开化的老人,以及不靠谱的儿保医生或邻居大妈看,都还有一定的说服力。
另外,不少育儿大V也多次科普过关于母乳储存的知识,结合我个人实际操作的经验和习惯,大体上总结几个关键的地方:
1.母乳必须密封保存。
不管何种温度下保存,前提一定是密封,比如储奶瓶,一定要盖紧盖子,如果是储奶袋,一定要把多余的空气挤出来,然后再封口。暴露于空气中保存的话,会增加被污染的风险。
2.储奶时间。
有点众说纷纭,比如常温下母乳的保存时间,有说2小时的,有说4小时的,最长见过说6小时的。
我的原则是,尽量避免常温保存,在家放冰箱里,出门用保温包+冰块/冰盒。
冷冻保存时间,短的建议一个月,长的说可以保存半年。
我的做法是,根据保存温度和保存条件,时间越短越好。
比如操作过程保证双手和容器干净,有专门储存母乳的冷冻室,并且远离冰箱门的位置,那么保存6个月问题不大。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还是不要冒险了,尽早吃掉为妙。
母乳一旦被加热过,就不能再保存了。
冷冻母乳解冻后也不能再二次冷冻。
另外提醒母乳妈妈们千万别没事就冷冻母乳做库存,存个够吃5次10次的量就好。虽然我很理解这种为宝宝存口粮以获得安全感的心情,但据我自己的经验和周围多数人的反馈,最终这些冷冻母乳绝大部分都难逃过期被处理的命运。
3.储奶装备。
储奶瓶适合冷藏保存,瓶子可以洗干净消毒后重复使用,非常适合瓶喂和背奶的妈妈。
储奶袋适合用来冷冻保存。装好母乳后,可以借助桌子边沿挤出袋里多余的空气。封口后,用笔写上封口日期和时间、容量。冷冻时平躺放置,这样冻出来呈板状,能节省不少冷冻室空间。
4.外出装备。
对于母乳瓶喂的妈妈来说,带宝宝外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外出12小时以内的话,可以准备好保温包、冰袋、奶瓶、足够量的母乳、装了开水的保温杯(如果目的地有开水提供也可以不带)、塑料碗(隔水加热母乳用)、奶瓶刷等。
另外妈妈还应该视情况带上吸奶器和足够数量的储奶瓶(如果吸出来母乳打算扔掉的话也可以不带储奶瓶)。
带宝宝超过12小时旅途的外出,在实现亲喂之前,我没有挑战过。主要是无法突破母乳保存的时间上限。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实战经验,等产假结束回归职场时,背奶对我而言,已是轻车熟路。背奶,不过是换个环境吸奶而已。
刚开始背奶,最大的困难,是上班时间不能保证和在家时一样的吸奶频率,导致这期间乳腺炎频发。
有一次,和上司去周边城市出差,一天几乎没什么机会吸奶,回程的途中就开始高烧。回家后,用吸奶器吸了好几次,依然肿痛难忍,吸奶器再好,也总是不如宝宝的嘴给力。实在没办法,我抱起当时已经6个半月的宝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尝试亲喂,没想到,奇迹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发生了!宝宝没有抗拒,没有哭闹,安静地吸吮着,很快进入了梦乡,留下心情激动久久难以平复的我,在一旁傻傻掉眼泪。
成功实现亲喂以后,母乳喂养进入了平稳期,一直到离乳,都没再遇到过什么困难。
母乳瓶喂,偶尔也有它优势的一面,比如,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我的奶量,哪怕一次只能吸出40ml不到,但我能以次数取胜。
宝宝食量少,体重增长很慢,从3月龄起就一直被医生归为营养不良那一类。体检的医生斩钉截铁地对我说,你奶水不足,加奶粉吧!每当这时候,我都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奶水够,只是宝宝不肯吃。
坚持母乳喂养,不是喊一句口号那样简单。
有些妈妈只知道母乳比奶粉好,知识储备却几乎空白,这样但凡遇到点困难,就很容易放弃。像我,产前自认为理论基础已经足够扎实,结果还是被各种困难打击得不知所措。
但只要掌握了知识,并且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