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期间,安排了与朋友同游的旅行,有个朋友的孩子,平常算经常接触,但仅止于饭局,认为他还算活泼,互动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孩子的妈妈是个认真的人,看得出来在孩子的教养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疫情.让亲子关系更加疏离
然而,此次4天3夜的旅行有较长的相处时间,却意外让我看见这名孩子心灵脆弱的一面,令我有些惊讶与不解。后来才得知,他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长年都在美国,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让他们有很长的时间没有见面,疫情发生的时候,他才4岁,人际互动的复杂度并没有很高,可能还看不出差异,但现在的他,已经6岁了,那种寂寞与无助,连我这个外人都能感受的出来。
从小就一直很疑惑,通常孩子无论什么事都会先找妈妈,对妈妈的依附感远远大于爸爸,感觉爸爸的角色似乎可有可无,母亲节永远比父亲节来得重要。
但为什么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强调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也常说如果父亲每天花10分钟与孩子相处,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有著关键且举足轻重的影响。
父亲在家庭中的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也会影响孩子日后的认知行为 。
父亲的角色.多为引导与诱发
当我自己成为了父亲,也看到这位朋友的孩子,对于这个神奇的教养角色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也认为应该还给父亲在教养上应有的地位。
「父亲」,这个角色的确是复杂多面向的综合体,有人担起照顾责任多一些、有人道德榜样强一点、有的则是经济上的提供者等等,因此,每个人对于父亲的定位与期许各有不同。
至于为什么父亲10分钟的参与,有著无比的爆发力?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父亲的角色多是──引导与诱发(activator or inducer),就像化学反应中的辅酶(coenzyme),小到你可能忽略它的存在,但没有它就万事不成,试想多少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是决定了辅酶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父亲经常借由游戏的互动,如:打闹游戏,来达成引领孩子,去面对挑战世界的目的,但看在妈妈的眼里,却是不能容忍的脱序行为。
相较于女儿,父亲也会自然地给予男孩更坚难的挑战、更多的惩罚、更高的冲突与冒险,让男孩们得到更大的锻练,增进与其他同侪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母亲,相对抚慰的角色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正是我在这位孩子身上所看见的,因为父亲角色的不强烈,让他容易有挫折感,同时较常用逃避来处理问题,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自然会不知所措。
让孩子感受父亲的存在价值
如果你问我,我的父亲到底给了我什么影响?其实我说不上来,也或许如此,我的性格在人际的处理、面对困难的态度,才会略显不足。
现在的我身为人父,认为如此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孩子本身或是父母亲,都应该要试著学习来发现它并且放大它,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它的存在。
父亲的存在,并不是他待在家的时间长短,而是跟孩子的互动机会有多少。互动,可以是言语的教养、或是与孩子讨论事情时,也能当做一场游戏冒险,更可以是基本的生活照料,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有父亲存在的足迹。
此外,就像在恋爱的时候,男朋友最常表达有心的方式,就是让女朋友随Call随到,父爱也是,它的可及性与方便度,就会成为被观察的指标。有时,孩子遇到的困难是稍纵即逝的,比方,他想吊上他身高勾不到的单杠,他需要的就是一个有力的臂膀,将他举起并挂在单杠上。这种可及性的影响,往往不会让人多花时间去感受它的存在。
还有什么时候让你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就是你需要他的当下!这个需求是父亲所能提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比方,学期开始就会需要缴学费;又比如,孩子想讨论该选择哪些课外活动、申请学校,甚至是交友关系,都是一种资源的诉求。
根据研究,父亲参与的时间都比母亲少,但对孩子日后的认知行为、行为适应、友情、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等等都有影响,因此,能在生活中,经常去突显并让孩子感受它的存在,显得相当重要。
父亲,的确会是孩子的role model,有时身为父亲的我们,也会不了解该如何自处,而变得权威且产生距离感。我经常提醒自己要小心操作父亲的角色,除了树立威严外,同样也要让孩子感到爱与温暖、让孩子保有该有的自主权,他们的人格发展才会得到完整。
在这次旅行的尾声,孩子的妈妈一再感谢我对他孩子的照顾,她说,这些都是他爸爸应该要做的。而这句话的背后,传递了许多未说出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