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希望宝宝能大口喝奶,把营养通通吸收,然后长肉肉、长高高,相信这是许多父母最大的愿望。可是,有些宝宝喝奶时,总有一些状况,如:不时地溢奶或吐奶,而让爸爸妈妈总是悬著一颗心,担忧宝宝没喝够奶,营养不足长不大。
溢奶与吐奶.程度有别
溢奶与吐奶有所不同,陈士慧医师说明如下:
溢奶
宝宝喝奶后,有少量的奶水从嘴角流出,称为「溢奶」,通常出生后不久的宝宝,约有一半的比例曾有这样的情况,「请父母不必担心,这不常造成宝宝不适,西方人用『Happy spitter』形容,就是指宝宝虽然溢奶,但仍然一副开心的模样」。
她解释,宝宝刚出生时,连接食道与胃的括约肌(贲门)还不成熟,力道不足,无法适时关闭,容易让进到胃部的奶水逆流而上至食道,并从嘴角溢出。「流出的奶量不多,也未必每一餐都会发生,通常等宝宝满4~6个月大,括约肌逐渐发达,奶水回流食道的情况将有所改善」。
吐奶
当胃部承受的压力大,让奶水从嘴巴如「喷射状」的方式吐出,则是「吐奶」,与溢奶的量相比,吐奶的量较多。造成吐奶的原因可能是肠胃炎,也可能是构造异常所致,如:肥厚性幽门狭窄。
陈士慧医师指出,幽门位于胃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正常状况下,胃内初步消化的奶水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然而,幽门的肌肉层肥厚,挤压到通道且肥厚的肌肉无法放松,让奶水无法顺利往下进入十二指肠,反而往上冲,一路从胃部冲向食道,而造成喷射式的呕吐。
「宝宝若有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大约出生后2~4周就出现吐奶,而且是每一餐都会吐,即使只喝一点点也吐,吐完后,可以观察到宝宝还是很饿,吃完后再吐,无限循环」。因为吐的量与喝进去的量差不多,自然对体重生长造成影响,必须以手术处理。
导致宝宝呕吐的消化道构造异常
除了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之外,消化道构造异常还有其他问题会造成宝宝呕吐,包括:严重的胃食道逆流、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对于构造异常的问题,可能需要透过外科手术处理」。
发生当下.首要保持宝宝呼吸道畅通
不论是吐奶或溢奶,当下的处理方式都相同,陈士慧医师表示,「避免呼吸道受影响,否则可能让轻微的溢吐奶,演变成严重的发绀或呛入性肺炎。因此,务必保持呼吸道的畅通,首先要改变宝宝的姿势,先让宝宝侧躺,一边可适度的拍宝宝的背部,帮助宝宝把呛进气管的奶咳出来;一边则是用布擦拭从口鼻溢出的奶水,同时辅以吸球将口鼻的奶水吸出」。
由于吐奶的量比溢奶的量多,「因为胃部承受的压力大,往往连鼻腔也会喷出奶水,相信会让新手父母更加惊慌,但无论如何,都先保持宝宝的呼吸道畅通,如果家中有其他人可以帮忙,请立刻呼唤,尤其万一需要紧急送医,有人顾宝宝,有人负责打119,听从救护人员的指示,帮宝宝进行必要的紧急措施」。反之,家里若没有帮手,拨打电话时,不忘开扩音,才能空出手帮宝宝擦拭奶水。
掌握就医时机
陈士慧医师指出,如果溢奶、吐奶只是偶然发生,父母不必紧张,但宝宝若有以下情况,请务必尽速就医:
每一餐都吐。
呕吐物呈黄褐色。
活力差、嗜睡。
食欲下降、哭闹不安。
尿量与便便次数变少。
她解释,一般呕吐物就是喝下去的奶,如果有黄褐色,可能是含有胆汁,就要怀疑有其他疾病;尿尿次数或尿量减少,是重要的警讯,不可轻忽;对满4周大的宝宝而言,喝奶量应有所增加,若奶量未见增加,很可能存在影响健康的问题。
陈士慧医师指出,除了基本的理学检查外,还会视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包括:抽血可检测血球变化与发炎指数,也可检查是否有代谢性疾病的可能;超音波检查可快速检查初步的消化道结构;X光亦是针对结构的影像检查;留粪便检体检测潜血反应。她提醒,「就医时,可挂新生儿科或儿童肠胃科。由于可能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建议到医院,方便安排检查」。
生理问题之外的可能原因
撇开因生理功能不成熟、消化道构造异常所造成的溢吐奶,陈士慧医师表示,也可能是照顾上的问题,需要父母多加注意,她说明如下:
1.宝宝对牛奶蛋白过敏
宝宝出现溢吐奶可能是对牛奶蛋白过敏所致,若是母乳宝宝,很可能因为妈妈的饮食含有易过敏的食物,「通常妈妈调整饮食内容,多能获得改善。若妈妈再吃回相同食物,又再出现溢吐奶,就表示宝宝可能对这类食物过敏」。
如为配方奶宝宝,「不论是牛奶或羊奶,都可能让宝宝出现奶蛋白过敏,这时,可改以完全水解配方奶粉」。她补充,「部分水解配方奶是预防过敏用,完全水解配方奶则是治疗用」。
是否因对牛奶蛋白过敏而导致溢吐奶,可透过抽血与临床症状确诊,在此之前,若有疑虑,「可先从喂奶型态改变。如母乳妈妈改变饮食内容,配方奶宝宝则建议咨询儿科医师,是否须要改喝完全水解配方奶」。
无法消化牛奶蛋白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虽然宝宝出生48小时内,会进行采血进行「新生儿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筛检」,但报告多要等待约三周的时间,陈士慧医师表示,万一宝宝有无法消化牛奶蛋白的先天性代谢疾病,「从一次又一次的喂奶中发现异常,透过抽血确认,将比报告先发现宝宝的问题,而改以喂食特殊奶粉」。
2.让宝宝喝太多
宝宝的胃纳量是逐步增加的,「刚出生时,只有5~7c.c.;3天后,增加到22~27c.c.;10天时,约60~80c.c.,通常每隔2~4小时喂食一次,值得注意的是,宝宝的食量并不是每一餐都相同,父母应观察宝宝的需求,而不是自行觉得宝宝应该喝多少才够,就喂多少,千万也不要跟别的宝宝比奶量,毕竟每个宝宝的奶量需求都不一样」。若喂奶量超过宝宝的胃纳量,很容易让宝宝发生吐溢奶的情况。
陈士慧医师指出,「应用一天的总量观察宝宝的奶量是否足够,而不是看每一餐喝多少」,她提供计算公式让父母参考,以宝宝的体重(公斤)╳120~150c.c.,即可计算出宝宝一天该喝多少的量,一天总量有达到这个范围即可。但就算一天没达标,也不用太紧张,多观察个3、4天的平均值,除非连续几天的喝奶量都未达标,必须视为警讯,否则真的不用太过担心「宝宝喝太少」。
她表示,观察宝宝的体重也能了解喝奶状况,不过,并不需要每天帮宝宝量体重,「一周增加约200~300公克;满月时,宝宝的体重比出生时多1公斤,即表示喂食状态正常」。
改善4方式
陈士慧医师说,在宝宝没有消化道异常的状态下,父母可透过以下方式改善宝宝溢吐奶的问题:
1.喂奶后,拍嗝+维持直立姿势
宝宝喝奶后,应让宝宝维持直立状态并拍嗝,避免喝完后直接躺在床上。「以维持30 到 45 度的倾斜姿势帮宝宝拍嗝,但每个宝宝需要的拍嗝时间不太一样,建议约5~10分钟」。她提醒,即使父母很努力地拍嗝,却未必能听到宝宝发出「嗝」的声音,但只要能维持长一点的直立时间,都有助于减少溢吐奶的发生机会。
2.少量多餐
宝宝的胃纳量与喝奶习惯大不相同,必要时,父母可采「少量多餐」的喂食方式,在平均2~4小时喂食一次的频率中,再找出适合宝宝的喂食频率。若宝宝容易胀气的话,甚至以「分段喂食」,喂一定的量后,先暂停拍嗝,再喂。
3.观察并掌握喂食时间
陈士慧医师提醒,「掌握宝宝的喂食时间,不要让宝宝饿著肚子哭很久,才能喝到奶,否则宝宝可能因急促喝奶而吸进不少空气」。另外,宝宝若不到该喝奶的时间就哭的话,「建议父母考虑是要帮宝宝增加奶量或缩短喂奶频率」。
她强调,每个宝宝有自身的喝奶周期,需要父母观察孩子的需求,然后抓出适合孩子的规律,「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因人而异,并非一定是每三或四个小时喂一次奶,尊重宝宝的需求,做到足量喂食最重要」。
4.适度按摩,非必要不使用药物
陈士慧医师补充,也可等宝宝喝完奶后一段时间(至少1至2个小时),轻轻按摩宝宝腹部,帮助肠胃道的消化。「可适度使用益生菌。虽然有促进肠胃道消化的药物,但建议非必要不需特别使用」。